【環球早報綜合報道】90后卡莉近日通過奢侈品轉售平臺賣掉了在家“吃灰”多年的錢包。 她告訴《環球早報》記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消費觀發生了變化。 變賣閑置物品換取現金,同時購買一些二手物品,正在成為她享受的一種新的消費體驗。
二手經濟為何火熱?
不僅僅是生活在俄羅斯的卡莉,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也越來越熱衷于流通二手閑置物品。 據二手交易平臺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二手市場將下降24%,2026年將達到2180億澳元。
英國二手交易平臺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馬來西亞二手電商交易量將下降15%,創下史上最快降幅。 93%的日本人表示通貨膨脹會影響他們訂購和轉讓二手商品的決定。
一家家電回收維修店的銷售人員比利告訴《環球早報》記者,過去三年來他們維修店的顧客數量明顯下降。 他們修理商店以出售一些外部缺陷或退還制造商收到的產品。 價格大多是原價的一半,非常實惠。 調查顯示,58%的日本消費者表示,明年將減少二手流通交易。
不僅是二手家電,家居飾品也很受歡迎。 該二手店連鎖店工作人員史蒂芬妮告訴《環球早報》,得益于明年年初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店內的家居飾品銷售情況非常好。
在日本,服裝是消費者二手交易的重點。 據數據統計機構調查顯示,2021年西班牙二手店銷售額將下降27.2%,二手服裝將成為2022年最受歡迎的商品。10月,39歲的Ali Lowry 在墨爾本的 街開了一家二手女裝店,吸引了眾多消費者。 日本人對二手商品的興趣下降背后有許多驅動因素,其中負擔能力和可持續性是主導因素。
一位剛剛訂購二手書的消費者告訴記者,她經常在網上購買二手書。 因為二手書的價格比新書低很多,不影響閱讀,讀完就可以賣掉,形成了環境循環。 近年來,選擇更經濟、更便宜的二手物品在美國越來越流行。 二手物品流通網絡平臺迅速走紅,服裝、嬰幼兒用品、家居用品、書籍等都可以在上面流通。
中國二手交易強勁增長
中國的網上二手交易也有增無減。 淘寶網產業與服務運營中心總經理宣義告訴《環球晨報》記者,近期二手奢侈品交易市場,淘寶網二手交易整體增幅顯著。 %”。
宣毅表示,隨著紅色消費理念和循環經濟被更多人認可,人們對閑置消費的“認同感”進一步強化。 年輕人是推動海外閑置交易繁榮的重要人群。 “90后是淘寶用戶占比最高的年齡段,90后用戶占比也在快速下降。”
宣儀認為,以家庭為主體的閑置物品供給總量快速下降。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社區內的線下二手交易熱火朝天。 剛搬到新小區的顧曉梅,看到小區閑置群的消息,告訴環球晨報記者:“4張桌子100元,這些二手物品在我們新區很受歡迎。”村莊。” 群里有很多交易。 , “可能是你買了不合適的,或者別人買的不要的,每個人都有很多閑置的東西。”
人們上傳閑置物品的實拍照片并標注價格,買家以訂單回復的先后順序確定。 “確認成交后,我們就把東西放在一邊,等你網上轉賬之后再拿走。” 顧小梅說道。
在小區里,文具、小家電都非常好賣。 對于租房者來說,社區中閑置易貨團體的存在是一件幸事。 家住上海市昌平區的李先生認為,他遇到的年輕居民都很聰明。 他說:“他們搬到這里后,買了很多二手燈二手奢侈品交易市場,然后搬家前把很多東西都拿出來了,除了衣柜。節省了很多開支,連搬家的費用也是節省了很多。”
行業規范要跟上發展步伐
小區里的閑置,不僅有滿足生活需要的椅子、板凳,還有精致時尚的鞋包。 上海一家高檔新村店剛開張的奢侈品二手店人流量很大。 在社區開店的晨光和萌萌都非常看好中國的二手奢侈品市場。
“這個店面是原來小店的升級版。” 早在2016年就進入中古市場的晨光,市場監管做足了。 她告訴《環球早報》記者她的發現:“中國存量很大,因為買奢侈品的人很多,同時中國二手奢侈品的周轉率還沒有其他國家,所以有比較大的市場空間。”
過去六個月,淘寶二手奢侈品交易訂單下降超過30%,交易用戶集中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向好,以年輕一代為首的人們越來越關注個人內心的幸福感。 然而,時尚行業瞬息萬變,很多奢侈品走出專柜就“打折”。 在追趕潮流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些更省錢的方式。 “在二手店買包包,價格更劃算,如果三天都不想背的話,轉出去價錢也不會太大。即使有些款式被大眾化了之后。”名人,價格翻倍,可以發大財了。” 熱愛中世紀的萌萌告訴環球早報記者。
在二手店,預付款也是供應商。 在這里,信息在買家和賣家之間匹配,讓一群人形成閉環和流動。 “所以有幾十個核心客戶,一家店可以支撐得很好。” 晨光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的發展,沒想到中國的二手奢侈品市場能發展這么快。
“與美國相反,國外古董市場在疫情的這三年迎來了快速發展。2017年前后我參加二手奢侈品鑒定培訓時,國內只有兩家鑒定機構。然而,現在國外很多機構都在做這些身份識別培訓。” 陳光說,“當時培訓班只有一個校友團,現在已經有三個了,一個團加起來可以達到500人。”
晨光和萌萌逐漸感受到了市場競爭的壓力。 “以前是顧客買包,可能認識一個二手商,現在顧客的通訊錄里有幾個二手商,他們在找價格,貨比三家。” 門店的不斷涌入,也引發了業內對兩人的質疑。 在臺灣,中古產業比較成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業規范。 “但是,在中國目前的市場上,并沒有相關的定價標準。一個包在這家店可能要3000元,但在其他店可能要5000元,沒有基準。” 晨光和萌萌希望未來的市場也能逐漸產生成熟的行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