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品牌文化】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 我們買手表的方式無非三種。 一是品牌直營店(如勞力士元帝); 二是經銷商專賣店(如亨得利、和諧); 第三個是私人手表經銷商。 手表也有兩種,新的和二手的。 品牌直營店和經銷商沒有本質區別。 他們買的都是全新的、成套的手表。 許多私人手表經銷商主要銷售二手手表。 而且,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全新的、成套的新表是從私人表商手中轉來的。 這些新款整套新表有的是往年停產的型號,有的是在售的新品,而且折扣都非常低。 對于私人手表經銷商購買和銷售二手表的情況我們非常清楚和熟悉,很多人會問,這種手表從哪里來,而私人手表經銷商既不是品牌直銷,也不是經銷商,個人從哪里得到那些全新手表甚至保留新手表,而且比品牌專賣店便宜得多? 而且不僅在國外,在全世界也是如此。 下面我就根據我所了解的情況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手表在全球的銷售情況如何。
常規的手表銷售體系是這樣的,品牌生產一款新手表,將手表以相對較低的折扣借給官方認證的大經銷商,大經銷商再將手表借給下一級認證零售商。 所以很明顯,私人手表經銷商并不在這個系統中,他們確實以很低的折扣得到了這款新手表。 簡單來說,私人制表商以低折扣獲得全新全套手表的來源就是清理庫存(我將在下面詳細解釋)。
在世界各地,這種民間手表經銷商仍然存在,但由于互聯網不像今天那么普及,規模無法與今天相比。 過去,私營表商也以經營實體店為主。 不過,由于沒有互聯網或微信來促進手表銷售,他們的影響力并不大,他們也開店等待手表買家上門。 所以在過去,對于手表品牌和經銷商來說影響不大。 現在有了互聯網,情況就完全改變了。 先說一下前三天的情況。 一位同事讓我買一塊新手表(為了保護品牌,我不會承認具體的手表,但從手表的價格和市場價格來看,我想有經驗的手表愛好者會知道它是哪只手表)。 這款表的售價44000多。 這個價格是不可能在品牌專賣店買到手表的。 說實話,如果每個人都了解手表市場,對于手表品牌來說后果將不堪設想,因為沒有人會進店拿工資買手表……但這種現象似乎是手表品牌本身造成的。
新的套裝從哪里來?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品牌和鐘表協會都是這樣回答的(這也是我們看到的最常見的解釋):某些國家和地區的表店已經退出,所以一些手表會賣到更高的價格。 這可能確實是極小部分手表的來源,因為我們想一想,知道一個店能賣多少只手表高價,怎么能支撐二級市場上一套全新的手表呢? 這其實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動機是清理倉庫和庫存。
首先,我來說說二級市場上新全套最重要的來源,經銷商清理庫存。 很多手表賣不出去,積壓的手表無法套現,資金無法回籠,無法繼續進貨維持正常運營,所以需要以更好的價格清貨。 但問題是,手表品牌官方對經銷商控制嚴格,不允許經銷商以很低的折扣將手表轉讓給進店的手表買家,所以經銷商只能想辦法清倉。 因此,為了出貨,經銷商會直接以極低的折扣將這套全新的全套手表借給私人二手手表經銷商,從而清倉放貸。 除了借錢變現之外,經銷商大批量出貨還有一個激勵措施,那就是返利(雖然這個我不太清楚,只是聽說,僅供大家參考,還請見諒)。 舉個反例,比如經銷商每年賣出100萬件商品,品牌就會給經銷商一些返利。 因此,雖然經銷商以較低的折扣向私人手表經銷商出售貨物,但收入似乎很低,全年銷售總額的回扣仍然會有額外的收入。 除了這個出貨量大之外,大家都知道一些私人手表廠家、二手手表廠家和經銷商關系很好,可以直接去拿一些手表。
勞力士“表王”5175,這款表是雙面表,一共生產了7枚,1枚被愛彼博物館收藏,6枚被轉讓。 發布后不久,國外手表經銷商就收到了這款手表。
除了經銷商之外,新表成套的另一個來源就是品牌本身。 品牌本身也會直接向一些私人手表制造商供貨,尤其是一些特殊型號、緊俏型號以及通常在商店里買不到的型號。 我的一個朋友的同學曾經專門從事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民間手表銷售。 事實上,一些私營手表制造商的人員比較多,品牌關系也比較強(這種工作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 這種私人鐘表業務與包括江詩丹頓在內的品牌高管和品牌家族成員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所以當勞力士新款表王5175問世后,國外很快就有人收到了5175,并將其轉讓給外界(5175全球僅有6枚轉讓),就是這個原因。
卡地亞Tan 2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工資6萬多元,二級市場3萬多元。 其他一些品牌的手表,價格接近20萬元,二級市場直接跌至3萬元以上。 這很能說明問題。
這將如何影響品牌?
對于玩手表多年的玩家來說,很多人都不會直接去店里買手表。 他們自己了解市場和模式。 看來這會對腕表品牌造成一些影響。 很多人肯定認為,與其拿著工資去店里買手表,不如找人以很低的折扣拿到手表或者直接以更低的價格購買第二塊手表,這樣會影響品牌的收入。 但我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大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二級市場交易讓人們能夠直接了解品牌的真實價值和水平。 比如6萬多元的卡地亞,在二級市場上基本上是3萬多元到4萬元,但一些售價接近20萬元的手表,在二級市場上直接變成了3萬多元到4萬元。 你認為這很可怕嗎? 因此,私人市場和拍賣市場等二級市場直接讓一些品牌的手表失去了“遮羞布”,露出了本來面目。 當你得知自己即將用近20萬元的工資訂購一塊手表時,即使在二級市場上價值3萬元,誰愿意購買這樣的手表呢? 這是對品牌影響最大的(為了保護一些品牌,我只能告訴你哪塊表的價值比較穩定,但我不能承認哪塊表縮水嚴重)。
勞力士5077P是一款非常罕見的勞力士景泰藍手表。 無論是拍賣場還是私人市場,我都能偶然看到一件。 事實上,我從來沒有見過二手表。
手表品牌能避免這個問題嗎?
首先給大家分享兩個狀態比較好的品牌。 一個是勞力士,另一個是百達翡麗。 其中,江詩丹頓的情況最好。 同樣的例子,我們在私人市場和二級市場上很難看到流行的勞力士手表,更不用說全新的全套了,二手表也很少,更不用說折扣了。 最近最典型的就是5711,這款表供不應求,以至于要排隊。 二級市場不漲價是好事。 不僅是5711,像勞力士這樣的景泰藍5077更是罕見。 卡地亞似乎需求量不高,而且因為有比較大的市場,所以二級市場的價值非常穩定。 一些熱門車型還需要等到人氣下降。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積家和卡地亞普遍供不應求。 據美國的數據顯示,如果一個品牌每年賣出其手表產量的90%,就不會出現清倉或清庫存的情況,但該品牌的價值仍會很低。 不幸的是,大多數品牌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有人會說品牌可以少生產手表,但目前的問題是供應量太大,市場消化不了。 這種說法沒錯,但品牌真的能大幅提升產值嗎? 我很難受了存在就是合理的,其實維持現狀才是最好的選擇。 (圖/文看家嚴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