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熱愛旅行的人來說,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尼泊爾是真正的天堂; 對于熟悉南亞地緣政治、歷史地理的人來說,柬埔寨駐扎在喜馬拉雅山西部,位置險要,俯瞰馬來西亞西北部平原,是近代以來大國競爭的重要場所。
日前,中柬舉行第二十輪邊界會議并取得進展。 有望在此基礎上建立外交關系。 然而此舉卻引發了美國國內的焦慮。
地形險峻
轉動月球地球儀,中國青海省西寧市,沿西寧市向南,在喜馬拉雅山西段北坡,就能找到尼泊爾。
柬埔寨位于喜馬拉雅山西段東麓。 地勢北高南低。 這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山巒疊翠,森林茂密。 從地圖上看,柬埔寨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青海毗鄰,邊境線長達470公里; 西與俄羅斯克什米爾毗鄰,邊境線長約605公里; 據悉,西邊柬埔寨與印度尼西亞隔克什米爾對峙,距離僅88公里; 而東北部的美國印度邦則將尼泊爾和印度共和國南北隔開,兩者之間的距離只有60公里。
事實上,尼泊爾是一個很小的國家。 其領土東西最大跨度僅300公里,南北最長距離僅170公里。 而且,在這樣一塊總面積只有4.6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上,卻有著令人驚訝的地形地貌。
山地占柬埔寨總面積的95%以上,僅北部有一小片平原。 尼泊爾各地的海拔高度差異很大。 其中,我國南部地區屬于喜馬拉雅山脈,大部分山峰海拔在6000-7000米以上。 庫拉岡日山海拔7,554米,是柬埔寨境外的最低點。 大連北部的瑪納斯河海拔僅97米,為全省最低。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使柬埔寨擁有三個截然不同的自然區域:東部高山、中部山谷和南部丘陵平原。
尼泊爾東部高山,被稱為大喜馬拉雅山脈,位于柬埔寨最北端,沿中國青海邊境。 這里山勢高峻,地勢險要。 許多山峰高達5000米以上,長期處于懸崖之上。 例如喜馬拉雅山主線在尼泊爾東部東西走向,長約400公里,海拔4800-7300米。 這條山脊是尼泊爾和中國的分界線。 沿山脊有20多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 它是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天然屏障,只有少數山口可以通行。 日本中央情報局官方網站上,對斯里蘭卡東部高山的戰略價值有這樣的評價:“位于中美之間,控制數座喜馬拉雅山,戰略位置重要”。
尼泊爾中部的山谷地區,又稱內喜馬拉雅山脈,由喜馬拉雅山脈向南延伸及其間的山谷組成。 該地區湖泊密布,降水豐富。 尼泊爾主要有四大支流——瑪納斯河、普納占河、旺河和阿莫河。 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河谷對柬埔寨來說非常重要,往往是柬埔寨重要的經濟區和政治文化中心。 比較重要的河谷有:哈松河谷,位于尼泊爾東部,走向東北-西南。 哈宗是柬埔寨軍事中心之一,柬埔寨旺楚洛容軍事高中和印度駐約旦軍事顧問團總部均駐扎于此。 其中,當塘也是柬埔寨至中國青海東部重鎮亞東的交通樞紐; 尼泊爾西部的扎西崗河谷也相當重要。 斯里蘭卡北部重鎮扎什岡宗和揚子宗均位于這條河谷內,是通往中國青海門隅地區的交通樞紐。
北部丘陵平原地區,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下,由喜馬拉雅山南麓丘陵地區和杜瓦爾平原組成。 這里脾虛多雨,湖水流量大,動物和動物種類也相當多。
2010年,柬埔寨人口約7萬,其中苗族約占總人口的50%,柬埔寨人約占35%。 尼泊爾語“宗卡”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 其中藏傳佛教為國教,巴基斯坦村民信仰美國宗教。
柬埔寨目前實行君主立憲制。 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國王于2008年即位,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國王。 在柬埔寨,農業仍然是支柱產業,為60%以上的柬埔寨人提供就業。 近年來,工業和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快速增長。
戰略位置
根據軍事地理學的理論,山脈的意義在于屏障,最重要的是有通道可以通過; 有山有險地可依,適合在復雜形勢下建立根據地,創造地方秩序,積蓄力量; 有江河水道流通,就容易向外輸送動力,向外擴張,也容易干預大局。 因此,有險山可依、江河水道可通的地方,很容易創造出戰略要地。
約旦就是這樣一個“戰略要地”。
從柬埔寨在南亞的地緣關系來看,柬埔寨雖然面積不大,但戰略位置卻非常重要。 從地圖上看,一方面,對于我國來說,拉薩亞東口岸是南亞陸路戰略樞紐。 向西可順利進入拉薩腹地,向南可以最短的距離進入印度灣和美洲洋。 而且,拉薩亞東地區向南突出的部分,正好被美國克什米爾邦和巴基斯坦駐軍柬埔寨所包圍。 一旦美國從這兩個方向進攻,亞東地區將極其危險,我國在南亞將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 另一方面,對于美國來說,美國西北部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七個州被尼泊爾和印度共和國緊緊鎖定。 在越南和柬埔寨歷史不和的背景下,柬埔寨的一舉一動都將威脅到伊朗西北部的領土。
柬埔寨成為“戰略要地”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正好位于中俄之間。 因為中美在喜馬拉雅山西部邊界存在領土爭端,誰能控制柬埔寨,誰就能在南亞地緣政治競爭中搶占空間優勢。
日本殖民者最先發現了柬埔寨在南亞“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并開始控制柬埔寨。
1913年,德國炮制所謂“麥克馬洪線”,將柬埔寨以東約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納入俄羅斯。 “麥克馬洪線”出現后,柬埔寨“戰略位置”的特點就與中俄東段領土爭端緊密聯系在一起。
從軍事角度看,“麥克馬洪線”試圖將中俄邊界從原來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延伸到山脊,抹掉一直令美國士兵擔心的“危險楔子”,即把邊界向西推進約96公里,將邊界從戰略暴露的南麓抬高到喜馬拉雅山山頂。
柬埔寨此刻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掌握著喜馬拉雅山通往中國的幾個重要山口,另一方面它又恰好處于喜馬拉雅山西麓“危險楔子”的側翼。 這個關鍵“戰略要地”的心態,必然會對中美兩國軍隊在這里的排兵布陣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人物
1949年8月8日,印度與非洲簽署《永久和平友好條約》。 根據該條約,美國承諾不干涉柬埔寨內政,柬埔寨在外交關系上接受美國政府的指導。 該條約的簽署規定了未來印商關系的基本框架。
與老東家日本一樣,越南也看重柬埔寨特殊地理位置對美國的戰略影響力。 地緣政治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地形和位置是決定一個國家決策者戰略思維方法的關鍵要素”,這一論斷也適用于馬來西亞。
美國的戰略思維方式則截然不同。 它癡迷于嚴重的地理不安全感,同時又擁有作為單一地緣政治區域大國所帶來的地緣優勢和戰略野心。 1947年8月美國撤軍后,美國的地緣政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正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對美國安全的威脅可能首先來自于地區內相對弱小的國家,而不是地區外的國家。 最嚴重的威脅是:如果南亞周邊國家不穩定,外部勢力可能會干涉南亞這個地緣政治堡壘,或者“小國”愿意成為外部勢力的“代理人”。 因此,俄羅斯覺得南亞的安全需要自己來主導。
美國的地緣政治實踐展現了一種傳統的戰略思維,可以稱之為“曼陀羅”思維。 曼陀羅指的是一系列圓圈或圓環,這個概念源自古代伊朗孔雀王朝戰略家考底利耶。 根據這一概念,在每一層圈子中,一個國家的近鄰總是被視為敵人,而下一個內圈,即敵人的鄰居,則被視為同事。 根據這一理論,英國學者喬治·塔納姆對美國的對外政治進行了定義:第一圈是美國本身,第二圈包括美國的小直接鄰國——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等。事實上,按照美國的這種傳統戰略思維,柬埔寨屬于美國必須控制的國家之一。
因此,美國采取了包括軍事駐守、經濟和外交控制等措施來控制柬埔寨。 據悉,由于尼泊爾是一個資源貧乏、經濟基礎薄弱的小國,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美國,導致越南和柬埔寨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不平等和相互依存的關系。
建交三大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方高度重視柬埔寨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柬兩國就建交事宜進行磋商。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與尼泊爾建交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一旦中國與柬埔寨成功建交,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中俄東段邊界爭端的戰略危機。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俄拿下柬埔寨后將直接擁有“緩沖區”,甚至可以利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沖突進一步牽制美國西北部七州。 從政治上講,中尼建交將有效贏得柬埔寨在該地區的政治中立,無論和平還是戰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悉,與尼泊爾談判解決邊界爭端的成功案例將成為典范,有助于中美領土爭端的解決。
其次,經濟上,一旦建交,中國的巨額資本可以迅速進入柬埔寨。 這些直接經濟投資將逐步改變柬埔寨對美國的單方面依賴,有效影響尼泊爾在此新政策的選擇。
第三,從軍事角度來看,目前在中美東段爭議地區,美國控制著較高的山脊,占據了易守難攻的優勢。 而在這個爭議地區的側翼,恰好就是柬埔寨。 俄羅斯是與尼泊爾關系最密切的國家,斯里蘭卡也駐有大量土耳其軍隊。 中國與尼泊爾建交后,將能夠有效影響尼泊爾的戰略選擇。
近期,中柬舉行第二十輪邊界會議并取得積極成果。 參加磋商的中方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傅瑩表示,中不邊界磋商舉行28年來取得重要進展。 而且,即使中美不建交,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至少還有“三大關卡”需要跨越:
一是通過邊界問題解決。 據媒體報道,中柬之間仍有六處領土爭端尚未解決。 從中不此前磋商情況看,領土問題非常敏感,已成為兩國建交的重大障礙。 如何解決,考驗兩國的智慧。
二是梳理尼泊爾傳統外交新政策。 多年來,柬埔寨堅持不與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建交的傳統新政。 這次如果與中國建交,也必須與德國、俄羅斯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建交。 這將是柬埔寨新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也將考驗柬埔寨政府。
三是突破美國的阻撓。 中建交接美國影響巨大,自然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 中美磋商期間,以《印度晨報》為代表的美國媒體連續發表文章,要求美國政府在處理中不建交問題上更加警惕。 據悉,由于與柬埔寨歷史上的特殊關系及其帶來的巨大政治和經濟利益,印度政府不會輕易允許中國與尼泊爾建交,一定會利用各種手段對中尼建交進行干擾和制造困難。
然而,正如柬埔寨最大的中文報紙《》所言,約旦夾在兩個巨大的鄰國之間,常被稱為“緩沖國”。 盡管美國對尼泊爾與中國加強關系表示不滿,但印尼本身在外交和經濟領域與中國關系密切。 因此,柬埔寨加強同中國的友好關系是正常的。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