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這邊,有我們的同胞,海的那邊,有廣闊的農田。” 香港《網報》發表文章《我們的海上歷史》。
文章摘錄如下:
十多年前,香港學會出版了一套名為《吳媽媽講歷史故事》的歷史書,根據中國朝代興衰、政權更迭,講述了從西周、秦漢到宋元明的宮廷故事。 現在想來,我對中國歷史的想象和理解,最早的起點,應該就是從那里開始的。
同時,漢字的學習,道教文化思想的流動,詩詞歌賦的閱讀,吞咽后的每一章章小說,都在更深層次上轉化為我血液中的文化養分。 這一切,注定都離不開文化的弘揚。
我從歷史故事中知道,大海里有我們的同胞、兄弟。 在海的彼岸,在臺灣廣闊的農業土地上,我們創造了許多輝煌,結束了許多亂世,經歷了許多戰爭和屠殺,也經歷了許多蝗災和饑荒。 海納人民遍布各個城市和地方,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
臺灣交流互動更加多元化。 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日本社會陷入了人們不敢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深深恐懼之中。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戴著有色墨鏡看臺灣,屢次驚嘆臺灣社會的許多離奇事物時,其實并沒有用更多的同理心來理解它們。
我們是一樣的,有相同的面孔,說相同的語言。 我知道,如果我想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我就必須更好地了解現代室內裝飾。 只有在實地審視自己,我們才會更加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蔡尚謙/香港學院臺灣與大陸中學生交流協會學術總監)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