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主體功能定位,推動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優化。 針對我國國土空間的多樣性、不平衡性、脆弱性,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平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協調人口、經濟、土地資源、生態效益。生態環境,科學規劃發展格局,提升生產空間。 集約高效、宜居適度的生存空間、優美的生態空間。
2、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契機,有效緩解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從源頭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矛盾,必須改進方式、調整結構、推進改革,推動創建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
3、以全面加強資源節約為突破口,推動資源利用形式轉變。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 要加強全社會、各領域、全過程節約,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減少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努力用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四、以加強污染治理為抓手,努力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水平。 當前,大氣、水、泥沙等突出污染問題已到了無法根治、刻不容緩的地步。 我們要突出重點,狠抓落實,狠抓治水工作,務求實效。
五、以完善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推動生態文明體系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的革命性變革。 要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環境改善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環境。
六、著力推動紅色低碳消費,推動營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全社會共享的。 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觀念和生態道德,建立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公共基礎。思想和行動的意識。 營造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人人遵守生態文明規則的良好風尚。
擴展信息: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它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新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 建設生態文明不是放棄工業文明,回歸原來的生產生活形態,而是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建設生產發展。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 ,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圍繞美麗中國建設,推進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提高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節約水平。 、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推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
參考資料:求是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