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以來,玉毛的價格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漲。
2010年3月,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舉行的玉石毛料公開拍賣會上,玉石原料的拍賣價格為30萬元。 僅僅三個月后的另一次公開拍賣中,玉毛的成交額翻了一番,達到70萬元。 一萬元。 與此同時,參加拍賣的競拍者也從幾千人增加到了幾百人。 超過80個甚至上百個出價即可完成一筆交易。
直到民國時期,玉石的消費時尚才開始興起,而最重要的推動者似乎就是慈禧太后。 隨后,不斷加劇的需求持續了一百年,導致原玉礦的過度開采,菲律賓瑪瑙將在20年內面臨枯竭的可能。 自2003年以來,瑪瑙毛的價格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漲。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翡翠毛料價格如此瘋狂上漲,同時人們的訂購熱情不斷高漲呢?
除了中國人的愛玉本性之外,瑪瑙還有幾個罕見的特點:物種的不可再生性; 產地的獨特性——以越南南部坎帕地區為中心的500平方公里盛產瑪瑙; 地質成礦復雜,需要多次成礦,開采難度極大,幾乎是所有寶石開采中難度最大的; 再加上產值不確定,沒辦法鉆確定數量……一旦瑪瑙毛礦枯竭,優質瑪瑙就會和現在的黃花梨一樣,逐漸成為瑪瑙的象征。見證了先輩們的財富、實力和品味。
民國銀500萬兩瑪瑙獼猴桃
在翡翠的大概念中,翡翠不僅是玉石的一個品種,而且是高檔翡翠的別名。 它有“東方祖母綠”的美譽,也被譽為“翡翠之王”,歷來深受歐洲各國人民的喜愛。
玉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 早在青銅時代之前,中國南方的西淮河流域和黃河中下游就已經出現了發達的玉文化,孕育了以紅山玉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大陸史前文明。玉文化。 其中代表良渚文化特色的獸面紋玉琮,是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寵兒。 中國唐代玉文化的核心載體基本上以和田玉(和田玉)為主體。 瑪瑙于明末開始流入我國,清代中后期逐漸成為玉文化的主流。
東漢之前,有兩個統治者對玉石十分癡迷。 一位是酷愛收藏黑玉的乾隆皇帝。 拍賣會上出價高。 而愛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就是民國40多年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 與乾隆皇帝不同,慈禧太后并不喜歡黑玉,而是喜歡瑪瑙,她成為清代瑪瑙文化的重要推動者。
嘉慶四年,慈禧太后掌權。 她崇尚奢華,喜愛色彩斑斕、精致華貴的“綠玉”。 她不斷地向紡紗、鹽政、當地海關索取貢品。 做了很多首飾。 據說,在她居住的長春宮里,各種瑪瑙陶器隨處可見,喝茶的玉碗,靜修的玉牙簽,頭發上的瑪瑙頭飾,手上的瑪瑙項鏈。 在眾多瑪瑙制品中,慈禧太后最喜歡一對玉獼猴桃,當時價值500萬兩白銀,是日本王國作為貢品獲得的。 聽說這對香蕉外皮碧綠晶瑩,帶有藍色橫紋,瓜中黑色的瓜子和紅色的果肉清晰可見,堪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慈禧太后視其為珍寶,將其放置在最堅固的柜子里,并配有機械鎖。 據說,要想開鎖,必須將鑰匙插入鎖芯,并向右轉動五次。 如果你把鑰匙轉錯方向,多轉或多轉,都無法換鎖。 為了安全起見,慈禧還特意派了幾名黨太監,兩人一班,日夜輪流看守珠寶室。
可惜的是,由于這對玉鳳梨隱藏在深宮之中,當初在廬山上很少有人能夠一睹它們的真面目,而現在由于文獻的缺乏,根本無法準確地描述它們。 至于那對玉蕉的下落,至今無人知曉。 唯一的線索來自于慈禧心腹太監李蓮英與弟弟合著的《艾月軒筆記》。 玉菠蘿作為陪葬品一起葬于東陵。
然而1928年秋,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制造了東陵盜寶奇案,將慈禧陵墓內的陪葬品全部洗劫一空,其中就包括一對玉鳳梨。 東窗事變后,孫殿英為了擺脫罪名,多方奔走,拿著偷來的財寶到處行賄。 據說,他將慈禧口中的夜明珠獻給了宋美齡,將瑪瑙獼猴桃獻給了宋子文; 但也有人說,孫殿英送給宋子文的不是瑪瑙菠蘿,而是翠綠色的蔬菜。 如今,高雄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就是慈禧陵的翠綠蔬菜。 時至今日,對于玉菠蘿的下落,仍有不同的說法,但從未有人真正見過這對寶物。
目前,在故宮和我國民間所見到的清代玉瓷,大多是慈禧皇帝十分珍視的扁方、簪子、吊墜、戒指、手鐲及配飾等玉瓷飾品。 可見,慈禧時期,玉真正從民間走向宮廷,成為默認的“玉新貴”,也正是因為慈禧對玉的偏愛,吸引了王公大臣們的貢獻,從而推動了玉器的發展。瑪瑙在中國的流通。 瑪瑙雖然出現的時間很短,但它與軟玉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共同構成了中國八千多年光彩奪目的玉文化體系。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