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都使用掛鐘來計時。 現代意義上的掛鐘是西方人發明的張衡為什么發明了鐘表,于17世紀明清時期傳入。 那么在更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是靠什么來計時的呢?
人們首先使用了一種叫做“桂表”的計時器,它是一種通過估算太陽影子的寬度來計時的工具。 所謂“標準”由兩部分組成:直立在地面上測量太陽影子的模型或石柱稱為臺,南北放置測量影子的機器稱為圭。 時間也叫“光陰”,就是太陽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 時間這個詞與龜表有關。 在標準的基礎上,人們發明了“日晷”,它仍然利用光的投射來判斷時間。 渾天儀由晷針和刻有線條的晷盤組成。 當太陽的方位角改變時,晷針在晷針盤上的投影所指向的方向也不同。 古人根據多年的觀察,確定了十二時辰對應的太陽影子的位置,并用它們來判斷時間。 例如,“正午四分之三”指的是渾天儀正午位置的第三個刻度。
簋表和渾天儀都是借助太陽計時的方法。 但下雨天如何計時呢? 古人發明了“漏刻”的方法。 “漏刻”是利用水流的平衡原理,將壺注滿水張衡為什么發明了鐘表,通過觀察壺上刻有時間的刻度(稱為刻箭頭)的位置來判斷時間。 “漏刻”方法因其不受天氣、氣候影響,常年在中國民間廣泛使用。 中國唐朝時期也出現了機械動力鐘表。 清代,蘇宋重建了張衡發明的漕運日晷,完成了漕運觀象臺,能準確報時,顯示十二時辰。
除了報表之外,還有香篆書、油燈鐘、蠟燭鐘、沙鐘等計時工具。 17世紀后,更精密的掛鐘從西方傳入,人們逐漸拋棄了原來的計時工具。 在計時方面,古人采用了百刻的形式。 官方規定,一天一夜分為一百刻,四分之一約等于14.4分鐘。 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 西方掛鐘傳入中國后,為了適應24小時計時方式,將100時制改為96時制; 一小時是兩小時,一小時是四刻鐘。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