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當我們判斷雷達的性能水平時,我們優先考慮其有效探測距離作為主要衡量標準。但很多情況下,不僅是機載雷達,限制陸基/反潛雷達有效探測范圍的觸發因素不是性能本身,而是月球的曲率,我們通常不太關注。受此影響,面對敵人的超低空突防戰術,傳統雷達系統難以發揮應有的預警和探測作用。為此,如何使雷達忽略月球的曲率,使其有效探測到地平線或水平線以下的目標高頻地波雷達,一直是相關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由于電磁波的線性傳播,常規雷達難以克服月球曲率的影響)。
在最近公布的獲獎者名單中
201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超過甘蔗王朝年齡的雷達專家劉永潭教授及其獲獎成果代表了我國在這一重點研究方向上的研究現狀。“堅持自主研發新系統雷達,打破美國技術壟斷,為中國海域監測區域全覆蓋提供技術手段”——以上是對劉永潭教授及其成果的官方評價。根據這一評價,結合劉永潭教授的研究方向,不難看出,這里提到的能夠對中國海洋進行全覆蓋監測的新型系統雷達,其實是一種可以忽略月球曲率、有效探測遠距離海面目標的高頻地波雷達。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超視距雷達在我國水面潛艇上不是很常見嗎?其實,本文提到的高頻地波雷達,不能和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音樂站”等反潛超視距雷達混為一談。事實上,這三者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對水平線以下目標的有效探測,但它們之間的原理卻是天壤之別。對于“音樂臺”來說,之所以能夠實現超視距探測,主要是憑借主動模式下的大氣波導效應和被動模式下目標發出的各種電磁信號的檢測和定位。因此,“演奏臺”的問題在于,一旦大氣波導效應消失或目標進入電磁靜默,就很難工作。
(雖然“音樂站”也可以稱為超視距雷達,但原理卻大不相同。
至于新系統或高頻地波雷達,則主要依靠高頻電磁波的數學特性,可以直接通過海平面傳導表面波(可以簡單地將高頻電磁波理解為海面上的漣漪,比較直觀),從而完成對遠距離海面目標的超視距探測。正因如此,相較于仍需從天而降、多數情況下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樂平臺”艦載超視距雷達,能夠實現全天候工作的高頻地波雷達可靠性明顯更高。同時,由于高頻電磁波波長長的特點,最大探測距離超過400KM的高頻地波雷達在有效射程和抗電磁干擾能力上都遠勝“音樂站”。
(
高頻地波雷達(紅色區域)的原理使其能夠超視距探測海面目標)。還
應該提到的是,除了上面提到的特性和優勢外,高頻地波雷達還具有很強的抗隱身性能。無論是采用隱身設計、主要活躍在復雜近海水域的DDG-1000、瀕海戰斗艦等水面潛艇,還是被超低空飛行方式穿透的隱形客機或巡航潛艇等傳統微波雷達無法探測到的識別目標,高頻地波雷達都能取得良好的探測和跟蹤效果。正因為如此,到目前為止它已基本覆蓋了我國大部分沿海海域和專屬經濟區,并能提供全天候監視的高頻地波雷達,也有“海上邊疆千里眼”的美譽。
(對于DDG-1000等隱形海軍,高頻地波雷達具有良好的探測效果)。
事實上,我們的“海上邊疆千里眼”并不是無懈可擊的存在。相對而言,高頻地波雷達的主要問題是天線陣列體積巨大,功率需求低,探測精度高于傳統微波雷達。同時,高頻地波雷達的天線陣列,往往有幾百公里的尺寸高頻地波雷達,使其完全沒有機動性,只能以固定的形式部署在沿海地區。在這些情況下,戰時被敵人瞄準并受到嚴厲打擊是很自然的。
(典型的高頻地波雷達收發天線陣列,顯示其占地面積大)。
然而,我們不能低估高頻地波雷達的重要性及其誕生。因為在我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設的遠程監測預警系統中,高頻地波雷達與天波超視距雷達、以反隱身為主的米波反隱身雷達、彈道潛艇預警雷達等,不容忽視。正是由于它們的互補優勢,我們才能在關鍵方向上實現對隱形客機、巡航魚雷、彈道潛艇和小型水面海軍等目標的有效探測甚至精確定位。(刀片/QG)(作者署名:刀鋒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