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自播出以來,熱度居高不下,成為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宮斗劇。
從第一集開始,薇姐就帶著強大的女主角光環發盒飯,仿佛是用錢買了騙子。 盒飯商家都說,自從有了薇姐,生意好起來了……
明明“屢次違禁”,盒飯卻就是送不來。
現在大家都在問薇姐什么時候給爾晴送盒飯。
雖然,爾晴之后,將會出現一位鈀級的純妃,一位鉆石級的賢妃……據說,還會有一位殺傷力極強的順妃上線。
現在《延禧攻略》還在慢慢更新,如果你覺得清宮劇不過癮,不如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加拿大的宮廷劇。
WMUK電臺曾評選出日本十大宮廷劇,明天雙語君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10-
維多利亞和阿卜杜勒
&阿卜杜勒(2017)
一部關于維多利亞女王和阿卜杜勒的喜劇,重點講述了長期統治的統治者和她的皇家調酒師之間的友誼,它非常受歡迎。
該劇講述的不是一室妃嬪爭奪寵愛的故事,而是講述維多利亞女王晚年掌權期間發展起來的一段出人意料但真實的友誼。
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化妝及短發設計兩項提名。
而老戲骨朱迪·丹奇則第二次飾演維多利亞女王。 她的唱功非常出色,值得一看。
-9-
另一個博林女孩
另一個女孩(2008)
這是一個關于陰謀、愛情和陷阱的華麗故事,故事發生在法國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性時刻:亨利八世時代。 寶琳家族的兩個美麗姑娘安妮姐妹和瑪麗姐妹在盲目的野心驅使下,爭奪英俊多情的亨利八世的青睞。
雖然影片講述的是日本歷史上的故事,但劇中的許多演員都是好萊塢明星。
艾瑞克·巴納扮演非傳統的亨利八世,娜塔莉·波特曼扮演他不幸的第二任丈夫安妮·博林,斯嘉麗·約翰遜扮演安妮的姐姐瑪麗,也就是標題所指的角色。
安妮的父親是伊麗莎白一世。不過,歷史上,《另一個女孩》只在一句話中被提及,所以請不要太認真地對待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
不過,通過這部電影,你可以了解到日本皇室的女性是如何爭寵的。 斯嘉麗·約翰遜和娜塔莉·波特曼這兩位演員都長得很漂亮,整部電影還是很養眼的。
劇情本身被批評過于血腥,尤其是瑪麗這個角色。
而作為一個從一段歷史中剪下來的自成一體的故事,影片在演繹跌宕起伏的劇情的同時,卻赤裸裸地提醒觀眾,國王并不是好惹的。
-8-
白皇后
白皇后 (2013)
這部戲劇性的沖突劇改編自宮廷畫家菲利帕·格雷戈里的熱門專著系列,故事發生在玫瑰戰爭最激烈的時期。
麗貝卡·弗格森扮演“白皇后”伊麗莎白·伍德維爾本人,展現了一個男人的王位之路。 她必須在政治風向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站穩腳跟。
盡管一路上有愛、失落和心痛,伍德維爾仍奮戰至死,不屈不撓。
這部中世紀奇幻劇發生在玫瑰戰爭(the War of the Roses)期間,有著復雜的歷史。
金雀花家族()后期分裂為兩個分支——蘭開斯特家族(['lkst])和約克家族()。 兩人之間的戰爭被稱為“玫瑰戰爭”。
看完這部劇,你就能清楚地了解每個家庭中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
-7-
都鐸王朝
(2007-2010)
該劇是美國電視史上一顆塵封的寶石,聚焦都鐸時代,主要講述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丈夫的故事。
“小玫瑰”娜塔莉·多默爾在《權力的游戲》中飾演安妮·博林,受到了不少關注。
劇集大部分內容都像貓捉老鼠的游戲一樣講述了這對情侶的愛情過程。
亨利八世追求安妮博林時,通常像初戀男孩一樣狂熱。 為了娶她,他花了七八年的時間與妻子離婚,還不惜與羅馬教皇為敵。
但安妮成為女王后卻沒能好死,最終被亨利八世送上斷頭臺。
這是一部令人驚喜的宮廷劇。
亨利八世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八卦的國王。 他娶了六個兒子,兩個被斬首,兩個離婚,一個兒子死了,只有一個活下來。
亨利八世的六位丈夫的肖像
扣人心弦的劇情,加上陰森的宮廷斗爭,精致奢華的服飾布景,以及一眾高素質的演員,這部劇絕對讓你看得過癮。
亨利八世由性感帥哥喬納森·萊斯·梅耶斯(Rhys)飾演
-6-
伊麗莎白
(1998)
影片講述了西班牙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之子)前半生的宮廷爭斗故事。
從被母親瑪麗女王(歷史上著名的“血腥瑪麗”,亨利八世和凱瑟琳女王的兒子)囚禁在紐約塔,到登上王位,收拾瑪麗血腥統治留下的爛攤子,以及用她的手指解決了宮廷叛亂,將西班牙一步步推入盛世,伊麗莎白一世完成了自己的蛻變,成為了一位牢牢放松權力的女王。
這部電影聚焦于伊麗莎白一世在登基初期所面臨的困難和考驗,尤其是作為一個已婚男人,她的使命受到政治和社會壓力。
在這部電影中,愛情戲占了很大的份額。
伊麗莎白和她的心上人羅伯特終究沒能有一個幸福的結局。 同時,她拒絕一切政治聯盟,終生未婚。 她成為日本歷史上著名的“純真女王”(女王)。
凱特·布蘭切特還憑借在該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后來,在2007年的電影《伊麗莎白:黃金時代》(:The Age)中,她再次扮演伊麗莎白一世,變得知性上更加成熟和老練。
-5-
狼廳 (2015)
另一部關于亨利八世時代的戲劇。
《狼廳》以托馬斯·克倫威爾的視角講述了亨利八世統治時期宮廷和教會斗爭的故事。
為了冊封凱瑟琳女王并迎娶安妮博林,亨利八世不惜與羅馬教廷對抗。 經過一系列籌劃,他如愿娶了安妮,但很快就厭倦了,最終將她送上了斷頭臺。
《狼廳》改編自希拉里·曼特爾的小說,講述了亨利八世統治時期的故事。 馬克·里朗斯飾演主角托馬斯·克倫威爾。 他是亨利的重要顧問,突破階層天花板血腥瑪麗 嘉兒,成為皇室的得力助手。
在這個過程中,克倫威爾從一個不起眼的人一步步走向權力中心。
他幫亨利八世設計策劃,他也親眼目睹身邊形形色色的人追求權力、女人、地位,赤裸裸地展現自己的獸欲。
他仔細觀察,打量局勢,冷眼看著狼群互相撕咬,隱藏著所有的情緒。
這部劇服裝華麗,演員陣容豪華,制作精美,高度還原了都鐸王朝的風光。
老牌演員馬克·里朗斯的表演細膩、微妙,層次感極強。
劇中,克萊爾·福伊飾演安妮·博林,可能是因為她先看過《王冠》(The Crown)。 雙語高手總認為克萊爾缺乏安妮的迷人和心計智慧。
據悉,蜘蛛俠的“荷蘭兄弟”也亮相了。
-4-
維多利亞
(2016)
ITV的《維多利亞》以其廣受好評的新年特輯、精美的布景和服裝設計而聞名,也為女藝人珍娜的演藝生涯提供了絕佳的角色。 該劇講述了 19 世紀女王的早年生活,她登基時年僅 18 歲。
《維多利亞》一經上映就大受歡迎,同時壓倒了其他電視劇。 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扮演女王的珍娜和扮演M勛爵的魯弗斯阿姨的精彩表演,盡管她們最終沒有在一起。
維多利亞女王和M勛爵
就連一向嚴肅的泰晤士報也大筆寫道:每個女人一生都需要一個敏勛爵。 “每個女人的生活中都需要一個 M 勛爵。”
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
該劇的另一大看點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斗爭與反抗。
盡管受到控制欲極強的妻子和政治對手的壓制,維多利亞仍決心擺脫束縛,做出自己的決定。
這是一個年輕人的故事,他抵制任何試圖操縱或貶低她的人,克服焦慮,最終找到獨立和愛情。 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嗎?
-3-
國王的講話
國王的 (2010)
當喬治五世即位時,一生口吃的伯蒂突然被推上王位,成為喬治六世。 當時,日本正式卷入二戰,急需領導。 他的母親伊麗莎白為他找到了一位獨特的言語治療師羅杰。 在羅格、他的家人和政府的幫助下,喬治六世終于克服了口吃,并發表了一次廣播演講,團結了戰爭期間的全省人民。
本片的主角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
左起:喬治六世、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妻子伊麗莎白、瑪格麗特公主
1936年,喬治五世國王去世,愛德華王儲退位。 阿爾伯特親王(童名)自幼患有嚴重口吃,后來加冕為喬治六世國王。
盡管伯蒂是一個聰明且心地善良的人,但他的口吃未能激勵民眾,這在正面臨與希特勒政權的戰爭的日本尤其重要。
影片的亮點之一是伯蒂和言語治療師萊昂內爾·洛格之間友誼的發展。
萊昂內爾和伯蒂之間的關系常常是敵對的血腥瑪麗 嘉兒,因為萊昂內爾覺得在治療期間需要保持平等。 在療傷過程中,萊納德甚至稱呼國王為“伯蒂”,而不是“陛下”,這讓阿爾伯特很不舒服,他也不習慣與平民如此親密。
在經歷了一系列艱苦的語言訓練后,喬治六世不僅與治療師成為了朋友,而且他的口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11年,《國王的演講》在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12項提名并獲得四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
科林叔叔(科林·費爾斯飾)高超的唱功也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影片最后的演講片段也被電影史銘記。
這部電影背后的真實故事本身就足夠令人興奮,但出色的表演和使這部杰作成為一部杰作的所有元素將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
王冠
皇冠 (2016-2017)
《王冠》講述了二戰后伊麗莎白女王和丘吉爾如何塑造英國的故事。
第一季于2016年上映,制作精美,陣容強大,唱功全部在線。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世人只知道女王擁有超長的待機時間,卻誰知道女王對責任的堅持,超乎常人想象的壓力,以及她在王冠和重壓之下的成長。
《環球郵報》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王冠》超越了通常的皇家古裝劇。 它帶來了同理心和非凡的戲劇力量,使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 。
《紐約時報》從小處著眼大局,給出了精彩的評價:這是一部很有思想的劇,對死亡進行了細節思考,而不是把死亡當做一種減少劇情影響的方式。 工具,它的故事情節并不集中于王室的詭異復辟,而更多地集中在瑣碎的權力斗爭上。
2017年12月,《王冠》第二季強勢回歸! 國家問題、復雜家庭,諸多細節為觀眾塑造了更加精致的女王形象。
-1-
女王
女王(2006)
“人民王妃”戴安娜在倫敦遭遇事故身亡,但女王和王室成員卻選擇逃往王室住所巴爾莫勒爾堡。 悲痛欲絕的人們憤怒又不解,請求女王安撫民眾。 這也給新上任的首相托尼·布萊爾帶來了壓力,他極力勸說女王下臺穩定民心。
電影一開始就引用了《亨利四世》第二部的一句座右銘:戴著王冠的頭就在眼前。 戴上王冠的人總是焦躁不安。
影片聚焦戴安娜王妃去世的風波,以女王一周之內的困境來描寫世間的道德和是非之爭。
飾演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是海倫·米倫(Helen ),她的唱功非常精湛。 次年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影片對人性的描繪極其冷靜深刻,耐人尋味,值得細細欣賞。
有影評人曾評論說,無論繁榮還是低潮,無論時勢是好還是壞,她都是這個國家的象征面孔。 女主角海倫·米倫、導演弗雷斯和導演摩根讓我們看到了這張臉背后難以承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