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清朝嘉慶年間來華的“臺灣貴族”利瑪竇逝世400周年,日本《腓力二世肖像》包括拉斐爾的代表作《永恒與天使》、提香的《肖像》等72幅菲利普二世的《國家寶藏》漂洋過海,近日首次亮相北京。 與來自國外的62件文物一起組成了“利瑪竇”展覽。
拉斐爾的代表作《永恒與天使》
“如果利瑪竇還活著,但參加了這次活動,我想他的開場白將會是‘我們來自地中海的這一邊,帶來知識和友誼,并與每個人一起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意大利。 方館長說道。 展品不僅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畫作,還有文獻、玉器、陶器等。
廣州的觀眾也將有機會一睹大師的作品。 早報記者獲悉,“利瑪竇:明代中西科學文化交流使者”展覽將于明年4月在廣州博物館舉辦。
利瑪竇400年后的肖像
第一次“提親”
本次展覽的作品中,一幅利瑪竇的版畫蘊含著玄機。 據專家稱,利瑪竇在中國期間拒絕為自己畫肖像。 這幅畫是他在中國畫家指導下運用西方繪畫技法創作的自畫像。 “這似乎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幅畫。” 專家表示,利瑪竇去世后,這幅肖像被運往羅馬。 這是利瑪竇遺像時隔400年后首次“走親訪友”。
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作品展現了古典藝術的優雅與凄美。 作品《永恒與天使》以溫柔的筆調描繪了作者心中的天使形象。 該作品收藏于翁布里亞國家美術館。 。 展廳內的作品無不透著西方風格。 在一個名為“輝煌‘無用之物’”的房間里,陳列著16世紀利瑪竇出生地的畫作、當時法國人使用的箱子和彩陶。 墨盒、紙盒等日常用具為觀眾詮釋了那個時代的法國浮世繪。 有趣的是,由于海路的開通,中國元素、中國風格也成為文化流通的標志之一,包括唐伯虎、杜進、李月云等人的潑彩畫,鷹潭汝窯青瓷,佛教石雕、印章、飾品。 等成為當時西方手工藝中的“流行”和“經典”。
追隨利瑪竇的腳步
繼續文化交流
從此,利瑪竇作為“文化符號”,成為文化經濟交流的代表。 “文化、科技的交流必須先于經濟的交流,只有這種文化財富才能給我們帶來經濟財富。兩個國家、兩個地方的差異越大,相互交流合作的愿望就越大。強。利瑪竇為東西方溝通搭建了一座橋梁,但他始終秉持著這些信念,對于昨晚的我們來說,我們將繼續追隨利瑪竇的腳步,把我們的文化,帶到我們一起來進行基于基礎的對話和交流。我們的想法,”意大利馬爾凱大區主席吉安·馬里奧·斯帕卡 (Gian Mario Spaca) 說道。 此次中意交流展的構想從今年七月左右就開始醞釀。 最終決定首站設在首都博物館,隨后將在廣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美國釜山開展。
“利瑪竇是我們馬爾凱地區最好的孩子。” 蔣馬里奧·斯帕卡表示:“我們今天開幕的展覽,無非是利瑪竇400年前開辟的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的旅程,為兩國共同合作之路的注腳。”和平與發展”。
事實上,該展覽雖然以“利瑪竇”命名,但它并不局限于一個人物的介紹,而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展示——16世紀世界歷史的巨大變遷,即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和宗教變革對“黑暗中世紀”的影響。 自1578年利瑪竇遠東傳教以來,中西科技文化的融合成為世界歷史演進的一個注腳。
另據悉,由于杰作較多,展覽中最大的成本就是這些展品的保險。 因此,主辦方選擇了一家美國保險公司為這些展品提供全額保險。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