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歷代玉器大部分已出土。 陶寺玉琮是祭祀天地鬼神的靈物,而帶有黎城神面的玉氣則是權力的象征。 商周玉器大部分產自晉侯墓葬。 它們工藝精湛,裝飾精美,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原趙慶墓中的玉佩體現了東周華麗的風格。 明清兩代是玉器制作的鼎盛時期,雕刻精美,圖案繁復。 明代白玉雕刻的達摩坐像、清代白玉鑲寶石金碗、雙魚紋獸首活環,無一不是精美透亮,溫潤可人,是中國玉器中的極品。明清時期。
商代玉雕長4厘米,寬3.5厘米。 2005年出土于曲沃縣揚子村,為立狀圓形雕塑,玉質瑩潤,有褐色斑點。 喙部大后鉤自然形成穿孔,造型古樸生動。
人形玉黃的西周周長為9.2厘米。 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31號墓。 兩側紋飾相同,雙鉤,刻花。 一端是人頭形狀,有簡單的眩暈感。 另一端已被肢解并穿孔。
西周人龍形玉佩,高2.9厘米,長4.5厘米。 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31號墓。 將其放在墓主的腹部。 兩側紋飾相同,雙鉤單刻負線,采用鏤空工藝。 內容應與神話傳說有關。 云冠羽人似在引路,龍回眸。
虎形玉佩西周長11.6厘米,寬5.8厘米。 2006年歷城墓地出土,片狀藍寶石暴露于秦國。 虎張口呲牙,有“辰”字,頭呈如意形,耳呈卷尾狀。 虎身雙陰紋刻有卷云紋,足上鉆有成對的圓孔。
龍形玉佩長10.1厘米,厚0.6厘米。 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金勝村,出土于趙慶墓,玉質滋潤,龍卷弓,回首卷尾,通體布滿隱紋紋飾。 ,是春秋末期龍紋的典型圖案。
云紋玉黃春秋長11.5厘米,厚0.4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慶墓出土。 玉石晶瑩剔透,制作精美。 器形似龍二首,器身飾云紋。
春秋雙串拱脊玉擺件,長5.8厘米,厚3.2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慶墓出土。 橢圓形的表面被交叉的山脊分開,山谷線隱藏在中間。 玉石品質優良,制作精美。
玉螭虎玉劍蛇寒長4.7厘米。 1983年朔縣出土,高浮雕。 螭虎若隱若現,圖案逼真,形神兼備。
西周玉羊高2.5厘米,長5厘米。 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63號墓。 青白玉圓雕,羊仰臥回頭,大角內卷。 造型簡潔、生動。 頭、背、尾均有凸起的脊線,裝飾性極強,具有寫意風格。
龍紋玉環西周直徑15.6厘米,孔徑6.8厘米。 63號墓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兩面相同,刻有兩條卷龍圖案。 兩條龍在漩渦紋路和卷云紋之間頭尾相追。 兩條龍之間的空間,雕刻著卷云圖案。 紋飾均采用雙鉤手法雕刻而成,線條流暢、流暢,富有變化。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慈夫人。
龍鳳紋玉佩西周長10.3厘米,寬3.8厘米。 31號墓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置于墓主人腹部,呈褐色。 兩側刻有形狀相同的鳳、鳥、龍圖案。 鳳鳥頭冠,彎嘴,圓眼,展翅,尾羽卷曲,彎向鳳嘴,雞爪搭在龍身上; 龍身呈弧形,卷鼻,有“辰”字,口鼻前有一孔,嵌于其中。 綠松石。 紋飾多采用斜線與較細負線相結合的手法,勾勒出雙線輪廓,頗為精致。
云紋玉黃春秋長7.2厘米,寬1.8厘米,厚0.2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慶墓出土。 它的顏色純凈、晶瑩剔透。 它的形狀像一條龍,有兩個頭。 器身分三部分,紋飾細密。 小孔。
鉤云紋玉春秋玉直徑6.7厘米,孔徑3.4厘米,厚0.5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慶墓出土,呈紅棕色,為半成品。 肉的兩面??都有切割痕跡,只有部分飾有云紋。
西周玉鹿高8.3厘米,寬5.9厘米。 63號墓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黃棕色,扁平,片狀。 處于站立位置。 長角粗壯,分為左右兩支,平展。 前枝立起,卷成兩個大圓孔,后枝向后彎曲。 陳字,耳朵大,口吻突出,胸部突出,弓背,尾巴短,體態豐滿,蹄趾明顯。 身體肌肉以兩條弧線表達,簡潔明快。 后肢向前彎曲,表現鹿頭昂首等待,蓄勢待發,充滿活力。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賜夫人。
西周玉人高6.3厘米。 63號墓于1993年在曲沃縣北趙村金猴墓地出土,由頭發、軀體、腿三部分組成。 頂部和底部有穿孔連接三個部分。 頭發是用碧玉雕刻而成的,發尖到達額頭; 人體雕成黃褐色圓形,寬鼻扁口,耳下有墜飾。 三角形等圖案用于表達服裝圖案。 胸前雕對稱圓形圖案,腰束,雙臂下垂,下端略呈梯形。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賜夫人。
鳥形玉戈絲周長15.9厘米。 63號墓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猴墓地,墓體呈黃褐色,前為鷹,后為立鳥。 它有圓眼睛和彎曲的喙。 上顎下方有長肉垂。 腳粗,尾羽觸地,腳下有孔。 此器上的紋飾均為單陰紋。 金人崇鳥,鳥形器物、鳥形圖案隨處可見。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賜夫人。
西周玉鼓高5.7厘米,寬6.2厘米。 63號墓,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黃綠色圓雕。 造型扁平寬闊,紋飾均以單線雕刻而成。 上部有一個穿孔冠,方便懸掛。 鼓腔兩側各有一獸首,鼓下有方尺。 鼓是軍隊中用來發號施令的,在玉器中很少見。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慈夫人。
西周玉人高9.1厘米,寬3.3厘米。 8號墓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整體以斜刀刻負紋勾勒。 濃眉、大眼、寬鼻、扁嘴。 連衣裙為高領,領下左側有短開衩,束腰,梯形下擺,中間有箭頭,遮蓋膝蓋。 左右腳跟相連,腳尖向上翻。 美女后腦勺留著直發,發飾為雙龍圖案。 兩個龍頭達肩部,中間鏤空,上端卷起形成穿孔。 墓主人是晉獻侯。
玉雕商高10.3厘米,寬4.3厘米。 63號墓,1993年在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出土,商代遺物。 藍綠色,局部有褐色斑點。 圓形雕塑為一只直立的雄鷹,頭上戴著龍冠。 龍頭較大,角呈瓶狀,并有“辰”字。 龍嘴張開,牙齒外露,咬住了鷹頭上的突起。 身體短小,尾部卷起,如鷹冠,刻有鱗片。 玉雕喙呈鉤狀,眼呈方眼,胸部鼓起,翅膀微翹,如展翅,腿粗,爪如鉤,尾垂地。 頸部飾鱗紋,胸腹部飾卷云紋。 紋飾精美,線條嫻熟流暢。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賜夫人。
玉梟商高6.9厘米,寬3.8厘米。 63號墓,1993年在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出土,商代遺物。 玉質半透明,雕刻圓潤。 貓頭鷹身體正面的翅膀近似方形,這應該是貓頭鷹撲向獵物時的姿勢。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慈夫人。
玉蓋西周鼻長8.5厘米,寬3.3厘米。 62號墓于1993年在曲沃縣北趙村金猴墓地出土,置于墓主人頭上,由48塊形狀各異的玉片組成。 除一圈周邊有平齒的梯形補片外,均刻有圖案,多為雙陰線。 眉毛和眼睛是用碧玉制成的,質量上乘。 墓主人是晉穆侯夫人。
玉螳螂的西周周長為7厘米。 63號墓,1993年在曲沃縣北趙村金猴墓地出土,白玉雕有一大一小兩只螳螂。 較大的在上面。 它的身體細長,腹部大,尾巴寬。 它彎曲的四肢斜伸,爪子撫摸著下面小螳螂的頭頂。 小的低頭,頭尾著地,四肢爪子屈伸。 他們都有圓眼睛和微凸的腹部。 四肢僅用幾根單陰線表現,風格簡潔。 學者認為,這是雌雄螳螂交配的場景。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慈夫人。
人首神獸圖案玉革溪周長36.2厘米。 63號墓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內部兩側刻有相同的圖案,主要采用雙鉤手法。 側面輪廓為人頭神獸形象,頭長毛,大耳圓鼻,字“辰”字,獠牙大,須長足,爪鋒利,尾巴長。 發絲雕刻精細,每毫米有5至6條。 此戈紋題材奇特,雕刻技藝高超。 墓主人是晉代穆厚賜夫人。
西周最大的黃,六黃對聯,長16厘米。 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31號墓,墓主人胸口出土器物408件,上端超過頸部,下端達腹部以下。 六塊玉石由一串綠珠和紅瑪瑙珠連接起來。 第一、二件自上而下通體白色,刻有鏤空龍紋。 第三、四件飾有龍紋。 第六件是半透明的玉石。 顏色潔白微黃,刻有鏤空龍紋。 墓主人是晉獻侯夫人。
西周珠玉牌玉碑高8.7厘米,上寬5.6厘米,下寬7.7厘米。 31號墓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墓主人右側胸口出土,由玉碑、玉珠、瑪瑙珠、料珠組成,共584 件。 上面有3串瑪瑙珠,后面有6串瑪瑙珠,系在玉牌上部的6個孔眼上。 玉牌下部有9個穿孔,上面掛著9串玉珠、瑪瑙珠、料珠。 玉牌呈梯形,正面采用雙鉤法刻有對稱的龍紋,線條優美流暢。 上下射孔均為側向鉆孔和背斜鉆孔。 墓主人是晉獻侯夫人。
這件新石器神面紋玉器高20.6厘米,寬13.1厘米,厚0.4厘米。 1964年出土于歷城縣侯莊村廣智山。一側為半側面神頭像,頭戴王冠,頭發長,眉毛清晰可見;一側為半側面神頭像,頭戴王冠,頭發長,眉毛清晰可見;另一側為半側半身神像,頭戴王冠,頭戴王冠,頭發長,眉毛清晰可見。 一側是方形底座上神秘而威嚴的頭戴王冠的神像。 玉氣象征著武將的權力。
新石器時代玉琮高1.4厘米,邊長7厘米。 襄汾縣陶寺村出土。 玉琮是祭祀天地鬼神的靈物。 它象征著神圣的力量,具有神秘的色彩。
玉像高9.7厘米。 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63號墓。 商代遺物。 圓形人物雕塑,長臉、寬下巴、寬口鼻、濃眉大眼。 發型呈一對牛角形狀,盤旋向前。 他握拳而立,腰側佩戴著一件龍形裝置。 方頭鞋底下有片狀榫頭,表明它們可能曾插入過什么東西。 從造型和服飾來看,似乎有某種巫術的含義。
玉熊商高5.1厘米,寬4.5厘米。 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商代遺物兩件。 造型相似,簡潔生動。 圓形雕塑熊蹲成一個球,前爪擱在膝蓋上。
西周猴形玉飾,高9.4厘米。 1994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102號墓。 共2件,造型相同,雙面雕刻。 頂部為一條龍,嘴處有猴頭,尾巴翹起。 猴子五官清晰,表情莊重,挺胸蹲坐。 造型獨特獨特,寓意深刻難懂。
西周御馬高5厘米,寬7.7厘米。 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63號墓。 灰色和白色的圓形雕塑。 馬外表穩重,頸粗,鼻子外展,胸肌微凸,臀部和腹部緊實圓潤,頗符合解剖學原理。 溫柔柔和的雙鉤云紋表現了馬的紋理和輪廓,兼具寫實與裝飾之美。 珍惜耳朵和尾巴的不完整。
西周玉牛高3.7厘米,長7.1厘米。 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63號墓。 黃棕色半圓形雕塑。 牛向后仰坐,脖子仰視前方,大眼睛充滿活力,嘴巴微張,表情似乎又害怕又好奇。 下唇穿孔,尖角向后彎曲,體態豐滿,猶如水牛犢。 陰線非常簡潔。 商周玉牛多為臥式,立式較少。
西周玉俑高9.4厘米。 1994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出土于金侯墓地63號墓。 青白玉圓雕。 頭戴高冠,闊鼻扁口,雙臂貼腹,下身著箭形膝罩。 裝飾單線刻刻。 裹膝就是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
西周玉璜高6.2厘米。 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金侯墓地63號墓。 墨綠色的圓形雕塑,深不見底。 棺室內有一個青銅方盒,里面有玉人、熊、牛、鷹等。 它可能是墓主生前的玩物。 造型典雅,肩部有長尾鳳紋,腹部浮雕火紋間有四瓣眼紋。 器形、紋飾均仿青銅器,極為罕見。
新石器鷹紋玉桂長21厘米,寬4厘米,厚0.1厘米。 1971年從祭祀坑出土,上下端均削尖。 中間刻有展翅的鷹形圖案。 其下方刻有兩組六橫線,下方穿有一個圓圈。
玉兔的西周長3~3.5厘米,寬2~2.8厘米。 2005年,曲沃縣揚子村出土了一套兩件,一件白玉,一件藍寶石。 形狀略有不同。 白玉兔蹲著,綠玉兔跳著。 它細膩、溫柔、生動、雍容。
新石器時代的玉神面高3.5厘米,寬6.5厘米。 2002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器身扁平,大致呈倒三角形,是抽象的神人形象。 頂部輪廓呈冠狀,側面向上延伸和彎曲,類似于翼形發型。 眼睛是空心的,仿佛半開半閉,下三角鉆一個圓孔,形似神的嘴巴,也可作穿洞之用。 玉質溫潤,造型簡潔,有一種平和神秘的神情。 應該是祭祀神的禮器。 體現了墓主的尊貴地位。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