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雞振翅啼鳴,喜鵲在花叢中游動,懸崖峭壁植被茂盛……一塊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在樂陵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文喜的手中,搖身一變成為經過數千次雕刻而成的精致透明的物體。 一個美麗的杰作。
“一件小小的玉雕,從選材到切割,再到精雕封蠟,需要十多道工序、上百種工具才能精心雕琢。”今年50歲的退役軍人姚文喜說。 一個軍人,優雅的外表下,依然保留著他的堅毅。 從1994年開始,他涉足玉雕行業已近30年。
當姚文熙第一次接觸玉雕時,他就被小寸宇宙的魅力所吸引。 1994年退伍后,姚文熙就癡迷于玉石。 他跟隨戰友來到揚州,在玉雕廠開始了三年的學習之旅。 剛開始雕刻的時候,手被劃傷是常有的事,但姚文熙從來沒有這樣過。 我想過放棄,但完成學業后,我在蘇州、天津等地從事玉石雕刻和加工工作。 憑借精湛的雕刻技藝,在1998年全國玉石展覽會上榮獲“天工獎”。 “當時,山東從事玉雕的人,包括我在內,只有三個人。” 姚文曦得意的說道。
“只要你把心、腦、眼都投入到這塊石頭里,你真的會忘記外面世界的一切。” 令姚文熙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商人。 此時,他手中握著一塊黑玉。 我找到姚文熙,想按照形狀做一只蟬,第二天去取。 如此緊張的時間對于姚文曦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但因為年輕,精力充沛,姚文曦二話不說就立刻答應了。 下來后,他坐在工作臺上,埋頭雕刻。 這一坐,持續了10多個小時。 直到凌晨三點鐘,晶瑩剔透、栩栩如生的玉蟬才終于雕刻完成。 姚文曦剛要起身。 他發現自己因久坐雙腿已經麻木,妻子艱難地扶他起身。 “太漂亮了!你真的很擅長。” 最終,近一天一夜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商人看到玉雕的蟬,非常喜歡,姚文熙的名聲也逐漸打響。
2017年,姚文喜決定帶著家人回到家鄉樂陵,通過退役軍人再就業找到了一名鄉鎮文化站站長的工作。 在那里,姚文喜繼續用自己的特長發光發熱,教村民學習農民畫,并帶領農民畫團隊赴澳門等地參加畫展,為樂陵樹立了農民畫品牌。
今年,姚文熙還將自己的工作室搬進了樂陵文廟國學體驗中心,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免費傳授他們玉雕技藝。 “我現在就想將這件玉雕傳承下去,我們這里也攔不住。”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張雙雙通訊員蘇安初李金鑫張子琪報道)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