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無名氏《雪山運驢》冊頁、水墨絹本
25.1×25.9cm 美國弗利爾藝術(shù)博物館藏
晚唐詩人、宰相鄭奇有一天,被下屬問:“宰相最近有什么新詩嗎?”
”鄭微道:“這首詩是想灞橋風雪中的驢子驢圖片,我這里怎么能得到呢?
詩人回答得很清楚,詩意的思想只能在驢背上產(chǎn)生。 沒有驢背,哪有詩?
鄭熙提到的灞橋、風雪、驢子,構(gòu)成了明代吳俊辰、吳偉《灞橋風雪圖》的宏大意境,也描寫了徐氏的人生經(jīng)歷和坎坷。文昌與唐寅的事業(yè)……
吳俊辰 宋 設(shè)色絹本《灞橋風雪》
191×94.4cm 美國弗里爾藝術(shù)博物館藏
后人更注重對灞橋風光和風雪意境的研究,卻往往忽視了驢子的存在。 文人畫多以驢為題材,為何不畫馬或車呢?
一:高貴或卑微。 馬很貴,但驢很便宜。 馬在古代可被列為奢侈品。 除了戰(zhàn)爭中使用的戰(zhàn)馬外,能騎馬的都是有錢人家。 大多數(shù)貴族子弟和文人都買不起馬。
第二:嘲笑自己。 古代很多有理想有抱負、詩書飽覽、情感豐富的文人都難以施展才華。 他們需要嘲笑自己:“驢子和他聊天就可以當膽小鬼”,“我的老板要把驢借給我”,“如果一個人沒有想法,怎么能很好地趕驢呢” 、“驢有志氣,便唱春風”、“驢騎得好”,樹影吟誦,爐中茶煙冷,酒亭門緊閉。 “驢已飽,馬欲出,秋卷該寄給誰呢?”……
第三:氣質(zhì)。 文人有文人的高貴,有文人的固執(zhí),有文人的固執(zhí),類似于固執(zhí)的驢子。
明吳偉《灞橋風雪圖》水墨絹本
138.1×106cm 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的驢承載著文人對自然的敬畏、旅途的束縛和無限懷念與回歸的想象,流浪了數(shù)千年。
中國文人作為古代最大的“中層知識分子”群體,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撕裂和折磨。 他們的精神圖騰顯得愚蠢、固執(zhí)又滑稽。 他們渴望融入別人價值觀的愿望在大聲的嘶鳴中暴露無遺,他失去了羞澀柔弱的面容,最終不得不向世俗和強權(quán)妥協(xié)。
宋吳俊辰《灞橋風雪》(局部)
明代吳偉《灞橋暴風雪》(局部)
到了明代,騎驢求詩的形象不僅被納入詩歌,也被納入繪畫,成為文人張揚氣質(zhì)、顯示超然的行為之一。
奮斗的驢子有狂野的精神。 明代書畫大師徐渭就是這樣一頭孤傲、孤傲、自戀的“驢”。 他的一生充滿艱辛,遭遇坎坷。 他的晚年是凄慘凄涼的,周圍都是陰影和陰影。 他將悲憤、懷才不遇的情緒融入筆下,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令人震驚的水墨名畫。 從他的寫意畫《驢背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自由不羈、狂野憤怒的氣質(zhì)。
明·徐渭《驢背詩》紙本立軸
112.2×30cm 故宮博物院藏
《驢背詩》繼承了南宋畫家梁楷“減筆”的傳統(tǒng)。 主觀情感強烈,筆墨自由放縱,將中國寫意花鳥畫推向書寫強烈思想情感的最高境界。 繪畫中書法筆觸的運用是《驢背詩》的另一特色。 畫面中的人、驢、樹、藤的畫法,蘊含著真、線、草、官的筆觸,讓人感覺其中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力。 這就是徐渭的畫作脫俗而出眾的原因。 。
比徐渭早出生51歲的唐寅,命運比傳說中“點秋香”的唐寅更加“悲慘”。 在他20多歲的時候,他的家人都因病去世了。 初知進取,參加科舉考試。 結(jié)果,他再次被強奸。 他因涉嫌詐騙案而與仕途絕緣。 繪畫是唐寅的愛好和特長,也是他的生存技能。 54歲時,唐寅因貧困去世。 他死后視世界如地獄,一生沒有愛情。
明唐寅《驢歸思》設(shè)色絹本立軸
77.7×37.5cm 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驢回思》 近處懸崖峭壁,左邊棧道蜿蜒,下有險橋。 過了這里驢圖片,我們又進入了另一條山路。 山勢折返,樹林茂盛,只見房屋。 一個人騎著毛驢回來了。
明唐寅《騎驢回思》(局部)
畫以七言絕句為題:“無求而書而歸,仍騎毛驢往翠微,滿面風霜塵,妻在窗外”。山穿牛裾,吳郡唐寅意詩。
這幅畫上沒有年份標記。 從朱繇的“喜聞帝歸”詩和唐寅自己的“乞無求,唯書歸”句來看,應是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唐寅失去皇位后。 年)唐寅三十七歲。 這首詩描寫了皇帝非常看重下面的文人,于是興致勃勃地去參加考試,上了朝廷,但最后考試沒考好,只得騎著毛驢回來。 滿臉灰塵,回來只能面對山妻。 “山妻”就是他的妻子。
明千古《雪山行》卷軸設(shè)色紙本
288.2×5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錢谷的《雪山行》采用了文征明晚年所發(fā)展的狹長構(gòu)圖。 畫中雪峰盤旋而上,山谷蜿蜒深邃,騎毛驢即將過溪。 寒冷中透著一股寧靜和清澈的氣息。
朱耷《枯樹鳥來圖》
名稱:驢子八十九子。
鈐印:驢、八大山人、士德。
朱耷《酒德頌》
朱耷印章“驢屋進屋”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章》(文物出版社,1987.12)
清代書畫大師朱耷在畫中不僅用“驢”字,還用“驢書”、“歌山驢”、“驢屋”、“驢人”、“驢人”等。技能停在這里”和許多其他相關(guān)詞語。 題字或印章,朱大中的“耷”字也是大耳驢的意思。 朱耷給自己取名“驢”,寓意他叛逆、自嘲。 除了以“騎驢尋驢”比喻現(xiàn)象外求真理的禪宗思想外,還應該有痛恨自己身為和尚無力對抗清政府的自嘲和諷刺。 。 驢、驢屋出自《禮記·交德勝》,應視為亡國之說。 朱耷因此把“驢屋與人屋”視為驢也亡、人也亡的學說。 這是朱達的憂郁造成的。
朱達曾模仿黃庭堅的書法寫過一首《酒德頌》,最后落款是“驢”字。 “驢”這個小人物,彰顯了八大山人的性格。 他可謂是一頭憤世嫉俗、文藝的“犟驢”。
黃胄、吳作人、范曾、平山郁夫《月亮與人民同歸來》1984
到了近代,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黃胄先生則將驢徹底從坐騎的角色中解放出來。 他希望像八大山人一樣,用驢作為自己品質(zhì)的象征。 他認為驢來自普通百姓家,而不是王公貴族。 他們低調(diào)、勤奮、固執(zhí)。
黃胄先生謙虛地說:“在生活面前,我覺得自己很渺小,很笨拙。我的畫再好,也只是一點一滴,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他還曾說過:“驢雖不如牛馬高貴,但能經(jīng)受風雨霜雪,忍辱負重,一生勞作,天真至極,癡情至極。”
古人出行有一種走入絕路的感覺,因此與驢相配,寓意深遠。 風雪路上,橋險,河險,山高路險,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顛簸在驢背上,怎能不讓人嘆息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