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整塊玉石鏤空成一條環環相扣的鏈條。 這就是玉雕中俗稱的“鏈工”。 這是一項既困難又危險的“絕活”。 近日,揚州玉雕大師王金高花費三年時間精心創作的新作《活環·內鏈瓶》,再次刷新了大家對“鏈工”的認識。 它與器物外部的傳統鏈雕不同。 令人驚奇的是,他選擇了難度更高的“瓶內鏈雕”方法,通過瓶口在瓶內雕刻出一條完整的帶活環的鏈子,鏈子只有雞蛋大小,再次展現了“瓶內鏈雕”的精美程度。揚州工匠精神”。
瓶中鏈
揚州玉雕大師挑戰絕技
玉雕中,鏈雕常出現在爐、瓶、燈、塔、煙器、牌位、鎖、掛件等器物上。 鏈雕工藝對玉雕師的技術要求極高。 這既困難又危險。 雕刻功底不夠深厚的人一般不會輕易嘗試。
王金高的《活環·內鏈瓶》將“鏈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此作品不僅造型優美,而且構思巧妙,瓶身上有“日月同輝”、“萬物更新”、“生命昌盛”等圖案。 揭開瓶蓋,緩緩抬起,兩條由數十條玉??鏈組成的精美“項鏈”出現在眼前。 鏈條的另一端連接著一個直徑6厘米的活環,正好卡在瓶口處。 卡住了,奇妙的設計和精致的做工讓人大開眼界。
雖然“鏈工”是揚州玉雕的特長,而且揚州也有不少擅長“鏈工”的玉雕師,但傳統上,玉鏈大多雕刻在器物的外部。 選擇在器皿內部進行雕刻,絕對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業內人士記憶中的最后一件類似作品,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老一代玉雕大師劉曉華、陳榮貴創作的“內鏈雙瓶”。 在這種連體瓶的兩個瓶蓋之間,連接有一條75節的活動鏈條。 整條活動鏈條從瓶胎內部取出,環節環環相扣,精美絕倫。 該作品一經問世就引起轟動,被當時業界譽為“史無前例”。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沒有人敢嘗試。
但王金高就是喜歡挑戰。 終于,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王金高得到了一塊產自遼寧的大料河磨玉。 原玉細膩、無裂紋、厚重,非常適合制作器物。 王金高覺得機會來了,決定用這塊石頭完成自己的畢生心愿,將其雕刻成“內鏈活環瓶”作品。
每三年一把“劍”
5厘米瓶口“取出”一片天地
俗話說“針尖上跳舞,麥田里繡花”,常用來形容某件事的難度。
鏈雕的難點在于“取材不離體”。 鏈條是由玉石本身制成的,必須避免原石的內部缺陷。 危險在于每條鏈條都必須互鎖地制作。 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損壞,工作就白費了。 通過直徑只有5厘米的瓶口在瓶子內部刻上鏈條,無疑更加困難,也更加危險。 它需要高水平的技巧和勇氣。
首先是“要有堅強的意志”。 設置布局,確定材料位置,準確計算每個細節。 每時每刻、每分鐘、每分都沒有犯錯的余地。
“圖畫”難畫,“構圖”更難。 玉雕瓶需要獨特的“掏空”技藝,將堅硬的玉料掏空,只留下薄薄的壁。 王金高的《活環內鏈瓶》不僅要求“拆除”,而且還要求“拆除”一條完整的玉鏈。 瓶子的開口只有5厘米,很難用現代工具、燈光和雙手來抓握它。 修復它也很困難。 很難在里面雕刻出完整的鏈條。
更令人驚嘆的是,與傳統玉鏈兩端固定不同,王金高的作品巧妙地在瓶內雕刻了一個直徑6厘米的活環。 精美的玉環與鏈條相連。 這使得鏈條可以在瓶子內“移動”,并且很難從瓶子中脫出。
回憶起雕刻過程,王金高仍不禁感嘆:“據說花了三年時間,實際上卻是一生的心血。” “玉雕需要勤奮,需要大腦,需要雙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馬虎,打磨出來的就是玉,也是自己的品格?!?這是王金高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部作品就是最好的寫照。
為藝術“瘋狂”
在頂級比賽中贏得金牌和銀牌
三年磨一劍,終有一天可以一試鋒芒! 《活環·內鏈瓶》作品一經問世,引起業界贊嘆。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揚州玉器廠原生產副廠長毛竹華稱贊這件“活環內鏈瓶”不僅是對揚州玉雕傳統工藝的傳承,也是對揚州玉雕傳統工藝的傳承。重要創新和突破。 相比劉小花前輩的‘內鏈雙瓶’兩端可以構建雙瓶口,王金高的作品是構建在單獨的瓶口,操作難度更大。動環的設計瓶子內部也是一大創新亮點。”
事實上,作為新一代揚州玉雕大師,王金高對傳承與創新的不懈追求一直是他的追求。 例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孤兒”玉雕,是用整塊玉石雕刻而成的三股絞線手鐲。 工藝令人驚嘆,但制作過程早已失傳。 盡管困難重重,王金高多年前就開始思考這門手藝。 十幾年來他嘗試了一百多次,終于讓這門失傳的手藝“重獲新生”。 此外,他還改進了絞線手鏈的制作工藝,從傳統的三股五轉活圈工藝改為三股六轉活圈,使做工更加緊湊。 玉手鐲的設計創作也為他贏得了中國玉雕作品玉星獎“最佳工藝獎”等多項榮譽。
2006年以來,王金高創作了各種造型的爐、瓶、壺、碗等作品。 曾在“百花獎”、“天宮獎”等全國頂級玉石評比中榮獲金、銀、銅獎,受到業界的關注和關注。 好評。 2016年至今,創作十余件作品,并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專利。記者 何世春 肖偉 文/圖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