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張先生和家人一起在山西太原平陽路一家餐館吃飯。 他本來想點一盤黃河鯉魚,沒想到服務員卻建議他換個菜,因為五個人肯定吃不了這道菜。 “我們一家人最后點了五道菜,四熱一冷,比之前少了三四道菜,最后什么都沒有了。”
記者走訪發現,春節期間,不少餐館在顯著位置張貼了“文明就餐、勤儉節約”的海報,餐桌上還貼有餐桌牌,提醒顧客“適量點餐、打包”。剩菜。”
餐桌上的菜肴不但少了,小份的也越來越受歡迎。 太原體育西路一家餐廳的廚師倪榮光表示,與前期相比,每道菜的量普遍減少了30%至40%。 “雖然數量少,但價格也相應下降,所以很受顧客歡迎。”
在這里參加同學聚會的劉女士說:“我胃口不大,所以把餐廳新推出的小份菜都點了,可以多嘗點菜,又不會留下太多。”
該餐廳經理辛永紅表示,這次“瘦身”晚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去年除夕夜有16桶泔水,今年只有6、7桶。” 辛永紅表示,這些避免浪費的“瘦身”措施,起到了薄利多銷的效果,并沒有影響酒店的營業收入,反而大大提升了自身形象。 。
不僅在太原,“拒絕浪費”已成為今年春節的新趨勢。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的王先生回到綏化市老家過年。 往年,父母一天要忙著做十幾道菜。 今年,在王先生的倡議下,家里只做了6道菜。
“前幾年,我們家里做了很多菜,剩菜加熱后就剩下,然后扔掉,浪費很大。老人覺得吃起來不好看,不吉利。”所有的年菜。” 王先生說:“今年我提前把它們煮熟了,我接手了父母的工作,讓他們改變主意,吃新鮮的。”
“老人們總說,吃完團圓飯的剩菜‘年年有余’。我告訴他們,恰恰相反,如果浪費了,‘年年有余’。”王先生表示,儲蓄應該被視為生活常態,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走向成功。 向翔“綽綽有余”,他的父母最終接受了他的提議。
餐飲行業在與廣大群眾一起轉變觀念、杜絕浪費、減少餐廚垃圾的同時,也在積極推動餐廚垃圾的回收利用。
重慶市近日啟動大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 通過引進和開發新技術和加工工藝,餐廚垃圾可以變廢為寶。 2014 年竣工后,該工廠每年每天將能夠處理 1,000 噸食物垃圾。 可產生沼氣2800萬立方米,發電3300千瓦時,生產生物柴油8000噸,壓縮天然氣798萬立方米,有機肥2.4萬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
業內專家認為,想要餐桌上的食物“瘦身不反彈”,減少“剩菜”,變廢為寶,需要從社會、市場、行業各個層面多管齊下、技術,同時改變“好面子”“炫耀”,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但中國在這些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