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玉的民族。 自古以來,中國就形成了獨特的玉文化。
嘉峪關西晉墓葬中的炭豬形握把。 甘肅省博物館供圖
漢代玉豬
正寧縣漢墓出土豬形玉握。 甘肅省博物館供圖
漢代豬形玉握,現藏故宮博物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晚期豬形陶簋
西漢石豬,1956年湖南省長沙市南門外出土,國家博物館收藏。
玉器被用作禮器,祭祀神靈和祖先; 玉石作為配飾可以凸顯一個人的身份; 玉作為裝飾品來裝點人們的生活……在漢代,玉以陪葬玉的形式存在,用玉來保護身體不腐爛。 陪葬玉器中,有大家熟知的金線玉衣、雕刻成蟬形的玉刀,還有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兩款可愛的豬形玉刀。無論是豬形玉刀還是豬形玉刀?正寧縣出土的東漢八俠把柄,或者嘉峪關市出土的炭豬形柄,通過這兩個豬形柄,讓我們回憶古人對生死的感悟,一起了解人類對豬等家畜的感情
我手里捧著玉豬而死,但我的生命沒有白過
可能知道陪葬玉的人不多,但金絲玉衣大家都或多或少聽說過。 金絲玉衣是最高規格、最奢華的陪葬玉。 首先我要說的是,古人為什么在葬禮上要用玉? 玉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古以來,玉就被認為是天地精華的結晶。 它歷來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生時佩戴,死后埋葬。 尤其是漢代,厚葬之風盛行,人們對玉的喜愛近乎狂熱。 在古代信仰中,玉石性寒,可以保持身體不朽。 因此,皇帝將尸體埋葬在用金線連接的玉片制成的玉衣中。 當然,這種高規格的玉衣不是一般官民能夠擁有的,使用它就顯得囂張了。 除了金絲玉衣之外,玉面、玉頭、玉眼、玉柄等都被稱為陪葬玉,一般有經濟能力的人死后都可以享用這些陪葬玉。
玉把是死者下葬時手持的玉器。 當然,陪葬玉石的擺放位置和雕刻方式都有其特殊性。 它不能被雕刻或隨意放置。 例如,死者嘴里銜著的玉筆通常被雕刻成蟬的形狀,希望死者能夠像蟬一樣“蛻皮”復活,靈魂得以延續; 而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往往是豬的形狀,而豬形的玉器握有什么象征意義呢? 追根溯源,“抱”在中國喪葬文化中一直存在。 在新石器時代,死者通常持有一副動物牙齒; 商周時期,死者的雙手被貝殼所取代。 隨著時代的演變,到了漢代,隨著陪葬玉器的流行,死者手中所持的玉柄演變成了雕刻成豬形的玉柄。
動物的象牙(以象牙最貴)和貝殼是財富的象征,而手上出現豬顯然有這個含義。 在中國文化中,豬也是財富和祝福的象征。 他死時抱著一只玉豬。 ,表達了人生永不空手而去的愿望。
從漢八刀的玉石到可愛的炭精
甘肅博物館收藏了兩個豬形把手。 分別是正寧縣漢墓出土的豬形玉柄和嘉峪關市西晉墓出土的炭制豬形柄。 從雕刻風格和所用材料可以看出,豬形握把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生了變化。
正寧縣漢墓出土的豬形玉托,器身圓棒狀,平底。 前端和后端對齊,身體前部略低于后部。 玉豬的眼睛從頭頂向兩側分,呈葉狀。 器背面呈圓桿狀,兩側刻有肩胛骨和兩對腿、蹄。 它有凹槽,并且在平坦的底座上有凹口來代表前腿和后腿。 此玉柄是典型的“漢八刀”雕刻手法。 雕刻玉石時,刀工干凈利落,沒有任何副刀的痕跡。 雕刻線似乎呈斜坡狀。 整體形象大氣古樸,雖簡卻迷人。 全部在場。 所謂“漢八劍”盡管簡單,但后世玉雕工匠卻無法模仿! 即使你模仿“八劍”的形狀,你也無法模仿“八劍”的韻律。 這種韻律簡單、熱情、充滿活力。 就如這豬形玉握,其形象遠遠不如那對。 金代的炭豬雕刻逼真,但不是形式相似,而是神似。 這種精神上的相似,給人比肉體上的相似更強烈的審美震撼!
木炭又稱煤玉。 嚴格來說,木炭不是玉。 木炭雖不及玉堅硬,但卻堅硬如石,細膩如玉。 與玉石相比,木炭價格相對便宜,是很好的雕刻材料。 甘肅魏晉時期墓葬中經常出土用這種材料制成的陪葬品。 嘉峪關出土的這兩件豬形柄是木炭器中的精品。 閃亮的黑玉握豬比漢八刀的玉握豬逼真得多。 其為兩只臥豬,體呈長方形,唇、眉、耳、四肢均刻紋,栩栩如生。 乍一看,它們就像兩只可愛又天真的小豬。
從漢八刀的豬形玉握,到炭火豬形握,可見玉葬禮從秦漢到魏晉的衰落。 魏晉南北朝以后,玉握不再作為主流喪葬習俗流傳下來。 西晉的炭制豬形握,可視為漢代豬形玉握的延續和發展。
關鍵詞:
相關文章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