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其實是我們生活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東西。 我們知道,古代篆書“王”和“玉”實際上是同一個字。 我們看今天的“玉”,給“王”加一點。 我們知道這是國王所攜帶的。 、玉是兩個字。
因此,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玉是尊嚴、權威的象征。 因此,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比如,我們經常把玉放在嘴里,形容一個女孩子的美麗,我們說“亭亭玉立”。 我猜寫情書的人一定經常用這個詞,形容一個帥氣的男人,都說“玉樹臨風”。 還有我們常說的“寧可破,不可毀”。 它意味著一種正直,不為了個人利益而背叛原則。 我們也常說,沖突解決了,就叫“化干戈為玉帛”。 玉和絲綢都是過去國家之間作為禮物贈送的“國禮”,這也反映了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玉文化實際上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無論是買玉還是佩戴玉,玉文化都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它影響著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比如道德、誠信、修養等。玉對于我們中國人的重要性已經有八千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八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崇拜玉了。
馬未都表示,崇拜玉石實際上意味著人們從物質事物中尋求內心的平靜,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因此,玉石從一開始就是人們的精神需求。 與其他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才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寶物不同,這些寶物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們稀有,可以居住。比如鉆石,它的價值只體現在稀缺性。 因此,當玉剛進入人們的生活時,它被用來與神靈溝通。 人們希望通過玉石與天上的神靈溝通,祈求神的保佑。 因此,最初的玉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 我們可以將這一時期的玉文化稱為“神玉文化”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由于玉石溫潤、堅硬、無瑕的物理特性,人們逐漸賦予玉石以道德的意義。 玉文化進入“德玉文化”,統治階級、貴族、士人爭相佩戴玉。 表達一個人的誠信和地位。 這一時期,中國完整的玉文化體系基本形成,玉開始與道德掛鉤。 我們說玉有“仁、義、禮、智、信”五德。 我們來談談“信仰”這個詞。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最虛無的東西。 是看不到的。 “心與腹分離”。 那么如何體現你的誠信呢? 要有禮儀意識,得印章。 過去,中國人只認印章,不認簽名。 這就是原因。 這也是受玉文化的影響。 從秦朝一直到清朝,國家的聲譽都以玉來代表,稱為“玉璽”。 國家的最高權力必須體現在玉璽上,而不是黃金或其他材質的璽印上。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也可以從漢字的創造來解釋。 例如,“吉祥”的意思是吉祥吉祥,其本義是用玉石制成的信物。 《說文》是這樣解釋的:“以玉為信”。 現在我們來看看“吉祥雪”這個詞。 它的本義應該是“信守諾言的雪”。 承諾的對象是誰? 一定是祈求降雪的人。 我們知道,古代農業依賴天。 有時很長時間沒有降雨或降雪。 地方官員甚至皇帝都會舉行儀式,祈求降雪。 如果下雪,人們就會認為“上帝信守諾言”。 這是人性。 與自然的交流后來延伸到人與人之間、君臣之間的信任關系。 這種信任關系以玉為代表。 因此,在中國玉文化中,玉并不以它的美麗或稀缺來體現它本身的價值。 我認為玉代表了中國人,它的價值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玉石本身的物理特性與圣人對君子的要求非常相似。 有句話叫“談君子溫潤如玉”,就是說“談君子溫潤如玉”。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玉的溫柔就是君子的品格。
現在,有些人買玉石時,先看是否潔白,再看是否有皮,再看是否有瑕疵。 不過,他們不太注重是否順利。 事實上,玉對于中國人如此重要的關鍵在于它非常溫和、溫和,就像一位紳士。 我們常說的玉石質感也是指玉石是否光滑。 今天我們來聊聊玉石的流行趨勢。 接下來我要講的可能是大家最感興趣的,就是現在的玉石有哪些種類,它們的特點是什么。 我主要以配飾玉石為例,談談目前比較流行的玉石種類。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概念。 我們行業有句話叫“一紅二黃三白”。 這是一句老話。 古人認為最好的是紅玉,其次是黃玉,最后是白玉。 現在有些人認為白玉最好,其實這是錯誤的。 現在最好的紅玉已經沒有了,已經被開采了。 黃玉,已經基本消失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黃玉產自青海黃口山。 我在這里所說的黃玉看起來像雞油。 其黃色明亮、艷麗、厚重。 這種黃玉基本上已經消耗殆盡了。 紅玉和黃玉都不見了。 現在我們都在玩白玉。 白玉沒有了,我們就只能玩灰白玉了。
在此提醒大家,白玉近十年的開采量已經超過了近千年的開采總量。 你只要去和田就能看到數百臺挖掘機在河床上挖掘。 這種采礦幾乎是毀滅性的。 。 玉龍喀什河上幾乎看不到玉料。 另外,我還想說,白玉只是玉石的一種,其他彩色玉石也同樣值得收藏。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