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玉雕之鄉的他,自幼與玉結下不解之緣,但他的創作主題卻與父母不同。 他選用純水晶和白玉,專門雕刻佛像。 他師從吳應文大師,先修心,后修佛。 他的雕塑形象生動,形神兼備,充滿靈性。 為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他經常去西藏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尋找佛教的根源。 從寫實到寫意,作品的內涵更加充實,充滿活力。 他就是梁飛雄。 他一直以一顆樸素虔誠的心雕刻佛像,雕刻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諦,以清醒的心態過著幸福自由的生活。
外科專業行業
梁飛雄出生于玉雕世家。 他從父輩起就從事玉雕工作。 其父輩的主題相對復雜。 父母雙方都非常喜歡佛像。 雖然也接觸到佛教題材,但大多是馬車、招財狗、白菜等題材。 梁飛雄從小就接觸玉雕。 2002年,他跟隨吳迎文大師學習雕刻佛像。 從此,他專門從事佛像雕刻。
他最初學習玉雕是為了謀生。 后來,梁飛雄漸漸感覺到佛雕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更深的影響,慢慢地他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雕刻佛像對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同時也表達了對佛陀的尊重。 梁飛雄選擇了水晶和白玉這兩種非常純凈的材質。 2008年,梁飛雄學成歸來,開始籌備成立工作室。 從設計、制胚到精雕,整個過程由一個人完成。 正是這樣的訓練,讓他的技藝更加的熟練和精湛。 。
梁飛雄在制作玉雕時追求完美,力求讓每件作品都成為最美的。 他認為,每一塊原石都有自己的靈性,它會產出什么樣的作品也是注定的。 《白玉四臂觀音》這幅作品,當時原石已經量好,準備切割制作手鐲。 他一看到就立刻買了。 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雕刻,他賦予了原材料生命和靈性,最終將其送給了別人。 普通的手鏈材質變身為備受推崇的“四臂觀音”,榮獲2011年星火金獎。
“四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一側四臂,身白色,頭戴五佛冠,發黑髻。 中間兩只手在胸前相扣,右下手握著一顆瑪尼珠,右下手握著一串水晶念珠,左下手握著一只八瓣手。 荷花入耳,寂靜微笑。 以智慧眼觀照一切眾生,所觀者皆得解脫。 利用白玉的特性,以《佛像測量經》為藍本。 表現出觀音的慈悲與莊嚴,工藝十分精湛,富有藝術感染力。
韓愈曾說過,聞道者有代,藝有專長。 梁飛雄選擇了佛像雕刻,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認識、實踐、完善。 他通過佛,將玉雕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他收獲的不僅僅是技藝的提升和精神的充實,更是一劑重劑量的人生智慧。
修佛先修心
梁飛雄的老師吳迎文大師在水晶雕刻方面造詣極高,被業內人士譽為“水晶第一人”。 他教導梁飛雄,修佛先修心。 梁飛雄牢記在心,嚴格要求自己。 2005年前后,鎮坪種子市場十分繁榮,但梁飛雄不為所動,繼續鉆研、研究藏傳佛教造像。 正是這種堅持,讓梁飛雄對玉雕和佛教有了更深的認識。
由于佛教題材的特殊性,加上藏傳佛教的佛像一般都比較雍容華貴,配飾很多,對佛像的服飾、動作、神態、姿勢等要求非常高,梁飛雄此次前往西藏每年一次,“我覺得制作佛像光有形無神還不夠。一有時間,我就會去西藏學習佛教知識,探索佛教的根本。每年一次,每次的感受都會不同。” 為了力求細節,梁飛飛讓每一幅作品都按照唐卡一一還原,而他對佛教題材的理解也讓他的作品形神兼備,充滿靈動。 此外,他還會通過讀書不斷提高自己。
2007年天工金獎水晶作品《千手千眼觀音》是一塊產自巴西的白水晶。 觀音身軀純白,有十一面,下三面,中三面,上三面。 此九面為寂靜面。 ,上面是一張憤怒的臉,頂面是佛面(阿彌陀佛),十一面代表一切佛……該作品由脆而硬的水晶雕刻而成,難度極高,做工非常精細。精致,形神兼備。 手法純熟,堪稱難得之作。
2011年神工金獎白水晶作品《普賢菩薩》,利用水晶獨特的海綿包裹體,勾勒出飄渺境界。 菩薩顯現如立于云中。 手法巧妙、嫻熟,表現了佛法的空靈明晰和深奧。 意境悠遠,著重描繪菩薩的大慈大悲,美麗而又莊嚴。
梁飛雄認為,如果創作出更多的佛教題材的作品,你的心態就會慢慢改變,你會變得更加寬容,你的心會更加平靜,你就能體會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樂趣。 一個人的作品會表達他的心情和思想,而對佛學的研究讓梁飛雄的作品更具表現力。 他獲得的不僅僅是技能上的提升,還有精神上的慰藉。
寫實與寫意
佛教題材的創作對于梁飛雄來說也是一種內心的修行。 隨著一年年在行業里時間的積累,他做了很多思考。 說到玉雕,他是一步步減法。 “這是一個過程,剛開始的時候,我總是想把它雕刻得完整,現在,我喜歡對一塊材料進行簡單的加工,讓工藝和原材料能夠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無縫鏈接。”
在玉雕中,加法很容易,但減法就不那么容易了。
白玉作品《黃財神》為和田籽料的規則形件。 當時我就決定做一個藏傳佛教財神。 藏傳佛教雍容華貴,但白玉的品質卻不能很瑣碎,需要大量的工夫。 減法在里面,做減法是雕刻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這件作品是用熟練的刀工完成的。 雖然做了很多減法,但雕刻效果依然奢華、優雅、灑脫。
梁飛雄認為,“石頭是有生命的,需要仔細揣摩和思考,越簡單的東西就越難制作。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創作過程,需要雕塑家將自己掌握的雕刻技術與生活經驗。” 結合對玉石材質的感知和雕刻者的狀態,這是呈現給觀者的作品的綜合感知。”
紫水晶作品《靜思觀音》是一塊非常純凈的紫水晶。 材質本身就能讓人感受到空靈靜謐之美,而觀音則給人一種非常寧靜境界的感覺。 通過刀筆傳達觀音的寧靜調整了玉石的寧靜,經過反復揣摩,雕刻出觀音的側面,只雕刻了原料的右半部分。 觀音低頭沉思,與左邊的空白形成鮮明對比。 寓意深刻,緊扣主題。 這是梁飛雄寫意作品的一次嘗試,也是另一種減法。 它看似簡單的雕塑,卻蘊含著深思熟慮、意味深長的境界。 這種寫意作品也是寫實作品的延伸和升華。
未來,他將走兩條路:一是寫實,按照唐卡進行還原,讓作品更加迷人;二是按照唐卡的風格進行還原,讓作品更加有韻味。 另一方面,他必須更有創造力,這需要大量的減法,這是寫意的。 工作,這需要更深層次的技能和創造力。 “寫實是基礎,寫意是延伸”。 思考者的前進之路會更加精彩; 修行者的佛道也將更加深厚。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