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靈獸,與龍、鳳一起在早期的祥禽獸中出名。關于石雕麒麟的起源和造型早在春秋時期的《山海經》中有所記載,單稱時為麒、麟。麟是其雌雄二體,麒無角而麟一角。文獻中真正出現“麒麟”的記載早見于《禮記.禮運》:“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薇,龜龍在宮沼,其余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
石雕麒麟起源于春秋時期,戰國時作為藝術圖像見諸于世,對麒麟早的描述見于《山海經》中被稱作“開明獸”的靈異神獸。《山海經.海內西經》載“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弈莫能上岡之巖。
漢以來,文獻中有很多關于麒麟形象的描述。《爾雅.釋獸》中把麒麟解釋為麋身,牛尾一角。《說文.釋獸》中釋麟:“大牡鹿也”:麒麟,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漢書.宣帝紀》“就真獻齊獸…….駒形,麟色,牛角,仁而愛人。”《漢書.終軍傳》:從上幸雍祠五寺,獲白麟,一角而五蹄。”《初學記.獸部》中引用何法盛的《晉中興征祥記》言:麟,麋身,牛尾,狼頭,一角,黃色馬足也。”《爾雅翼》:“至其后世論麋者,始曰:馬足,黃色,圓蹄,五角,角端有肉。有翼能飛,含仁懷義。”
在考古發現中,有很多提有麒麟銘文。如江蘇邳縣(今邳州市)東漢元嘉元年繆宇墓畫像石中的瑞獸,似鹿一角,蹄足,長尾,旁題隸書“騏麟”二字。河南滎陽東漢晚期,壁畫墓前室西壁北側繪的瑞獸,似鹿一角,蹄足,長尾,旁題隸書“騏麟”二字。早在河南滎陽東漢時期人們就很注意石雕麒麟的擺放,被人們當做一種瑞獸,四蹄如馬,肩生雙翼,頭后隸體墨書“騏麟”二字。河南鄧縣南朝畫像磚墓中銘“騏麟”的畫像磚,似馬獨角。
可以看出,漢代時,麒麟形象類似鹿、羊一類的蹄類動物,頭上有獨角有像牛的長尾。魏晉南北朝時期,麒麟形象大變,身形類獅、虎、,足為猛獸的爪,牙齒外突,大張口,顯得霸氣十足。唐宋時,麒麟有雙翼、身上有魚鱗紋,足以馬蹄居多,尾部下垂。元之后,麒麟成為龍之九子,表現出龍頭、獅身、馬蹄、披麟甲、獅尾巴的特征。
版權屬于: 嘉祥縣長城石雕廠(http://www.yjdjwpb.cn/com/shidiao0123/)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