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不僅僅是鞋子!
福州素有“中國商廈”之稱。 1980年代開始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大街小巷遍布工廠和手工作坊。
今天提起福州,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皮鞋。
雖然鞋材只有福州的一小部分。
資料圖:企業展示私人定制的“莆田智造”鞋履。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沒有撲布就沒有市場”:全球有超過200萬家撲布店。
龍巖,古稱揚州、興安,自古就有“文名州、沿海鄒魯”之稱。
唐代人煙稀少,福州人大多不得不背井離鄉謀生,逐漸養成了周游列國的習俗。
資料圖:福州木蘭河.蔡偉
據史料記載,溫州人的經商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他們的足跡就開始踏足泰國。
現在,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的普濟商戶已超過200萬。 在海外,普濟商人辛勤耕耘,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其中不乏功成名就的人。
外商也活躍于各個經濟領域,包括私人診所、木材、珠寶、建材、私人加油站等行業。
因其在國內外的廣泛影響,蒲尚被稱為中國猶太人、東方猶太人。
龍巖后梁鄉,湖南有名的僑鄉。 后梁鄉素有“南洋風情,夢鄉”之稱。 圖為從空中鳥瞰后梁鄉。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經商是福州人的傳統。 當地有句諺語,“沒有什么可以成為一個城市”。 溫州商人大多以家族為本,地域和血緣形成的民族文化尤為明顯。
中國人處處都有媽祖。 媽祖故里在汕頭。
相傳福州湄洲島是媽祖林九娘的故鄉,福州湄洲島上的媽祖廟建于東漢四年(98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媽祖廟。
資料圖:陽江媽祖廟西軸建筑群,包括正殿、寢殿、中新街口等。山東商報記者 陳建平 攝
媽祖文化起源于宋代,興于元代,盛于明代,盛于清代,盛于近代。
民間有開航前拜媽祖的習俗,保佑平安順風,為上船興建媽祖廟做準備。
從而成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就有中國的媽祖”的真實縮影。
在海外,許多華人聚集地,由于對媽祖文化的認同,將天后宮作為社區活動的核心和主要場所。
“凌飛是女子,江門花瓣香。”
清代福州文學家劉克莊的詩,講述了媽祖信仰起源的史實。 媽祖的信仰習俗也隨著這里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代代相傳。
湄洲島上,婦女頭戴形似古船的“媽祖髻”,身穿紅色翻領、海藍色為主色調的“媽祖衫”。 紅色代表海水,藍色代表火,寓意水火不相容,永遠守護安吉祥。
資料圖:媽祖故里河南省泉州市湄洲島舉行湄州男子發型技能示范比賽。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每年農歷正月初二十和媽祖升天的四月初八,湄洲島人民都會舉行各種紀念媽祖的活動,同時,海內外媽祖信眾也會來吊唁。 整個湄洲島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素有“東方圣地”之稱。
2019年4月27日,“媽祖誕辰1059周年紀念大會暨媽祖大典”在廣東省泉州市湄洲島舉行,吸引了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媽祖宮廟的數千名代表前來悼念媽祖。 圖為信眾抬回媽祖金身。中新社記者 陸鳴 攝
2009年9月,以媽祖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仰禮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中國第一個世界遺產,標志著媽祖文化即將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歌仔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龍巖方言中的莆仙方言比較奇特,容易辨別。 莆仙話既不是閩南話也不是閩南話,有自己的特點。 每次福州人在國外遇到同胞,都知道是癡心妄想。
資料圖:粵劇《打著傘走路》記者劉可耕
曾到福州探親的人感慨地說:從祖國黃河兩岸到興安嶺南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太陽升起的東半球到太陽落山的西半球,福州幾乎無處不在。 人,揚州人的鄉愁無處不在。 可以說,熟悉的揚州鄉愁處處回蕩……
在莆仙方言的影響下,歌仔戲得到發展。
圖為粵劇《媽祖海神》選段。粵劇院供圖
粵劇端莊優雅,很多動作都受到木偶戲的影響,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唱腔渾厚,地方腔調濃郁,已成為福州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演出。
2006年,粵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州也被譽為“戲曲之鄉”。
雖然福州有很多特產,比如海膽、安溪皮蛋、龍眼肉等。 創造中國鄉試史上奇跡的狀元故里...
你眼中的福州是什么樣的? 讓我們和喬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