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們來聊聊格林尼治Ref.1675的紅藍表圈。 上面介紹過Ref.1675的表圈字體多樣,褪色效果非常好,每只表都堪稱獨一無二。 此外,還推出了Ref.1675的早期表圈MK1。 這次給大家分享一下MK2到MK4的邊框特點。 文章的最后我會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各個邊框的市場情況。
MK2表圈是從60年代末一直存在的表圈,可以與所有磨砂表盤搭配。 字體明顯比MK1大,尤其是通過數字2和8,可以明顯看出它們的大小差異。
MK2邊框字體大致可分為3種不同的粗細,分別稱為[]、[FAT]和[]。 基本上年份越老,字體越粗越小,年份越新,字體越細越大。 這里肯定有人注意到了,雖然和水鬼的表圈是一樣的,但是稍后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水鬼的表圈。 水鬼從【Long5】邊框改為MK3,MK3也根據字體粗細分為3種。 這次Ref.1675的MK2表圈也是一樣的,而且年份基本是同一時期的,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 新發現。
【】和【FAT】在1973年左右的款式中經常可見,特點是MK1的等腰三角形改為MK2的等邊三角形;
數字18和8上半部分的圓圈是橢圓形的; [FAT]后面的數字12中的2是帶鉤的襯線體;
從顏色上來說,【FAT】的暗紅色較多; 【品種】較多,且是標準的亮色;
還有MK1會聽到的紫藍色邊框上的[],還有黑色邊框做成紅色的。
至于白色邊框是從第二個【FAT】開始出現的,而【】的紅色邊框則非常少見。
順便說一句,[]和[FAT]是Ref.1675邊框中最貴的。 它們可以與Ref.1675的任何一款搭配,氣氛非常好。 因此,盡管年代有些不同,但漆盤上的痕跡仍然不少。 【】和【FAT】的顏色從原來的紅色逐漸褪去,根據表圈的氛圍,手表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表情。 之前說過MK1邊框的紅色部分容易掉色,但是這里MK2邊框的白色部分很容易掉色。
接下來介紹一下MK3的邊框。 MK3基本上指的是bezel,即交換表圈。 產量非常少,所以也是非常稀有的表圈。 它的字體和MK1的邊框非常相似,但是看起來很大,整體感覺很不一樣。
區分MK1和MK3的關鍵是看12點位置的三角形刻度。 MK3是一個等邊三角形,數字18的8上半部分的圓較大,通過這兩點就可以區分出來。
另外,它與MK4有所不同。 MK3的數字2不是襯線,所以輪廓沒有了。
最終的 MK4 邊框也是像 MK3 一樣的交換邊框。 表圈只要看數字8就可以一眼看出。之前介紹的MK1到MK3都是橢圓形的,而MK4則完全接近正方形。
同時,整體字體給人一種變薄變大的感覺,原廠邊框背面為黑色,而替換邊框大部分為紅色(也有少數藍色背面)。
先介紹一下它的表圈外圈。 同一型號有多種不同的外圈,非常罕見。 總共有五六種。 年齡越大,牙痕越深,年齡越小,牙痕越淺。 因此,漆板的齒痕一定要深。
最后我們來看看單個邊框的市場價格,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
現在大家都知道,光是Ref.1675的表圈就有如此豐富的多種版本。 如果您正在考慮 Ref.1675,您可以在網上搜索之前參考這些資料,找到您最喜歡的 Ref.1675。 。
補充:雖然Ref.1675仍然有間金和金款的表圈。 Ref.1675的藤壺表面雙色腕表出現在1966年后,間金款的雙色表圈沒有MK1。 黃金款的單色邊框經常在1965年的無腿甲MK1黃金款上聽到。 在當今這些古董表注重原創性的時尚中,更換表圈或表盤并不一定是壞事。 您可以根據自己識別的方向來選擇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