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拍賣會上,紅茶粉釉陶以132.1億元成交,引起廣泛關注。 不少鑒賞家認為,本次拍賣在兩兩年內至少可以達到300億元。 但也有藏家覺得成交價這么高,肯定沒有投資空間,只有低價藏品才有投資價值。 相關專家回應稱,這實際上反映了初學者容易出現的誤區。
■案例一:無知倒賣寶物
10年前,陳小梅得到了一批遺產,其中有大量書法作品,甚至還有朝臣的畫作。 當時,陳小梅接受了同學的建議,以23億元的價格出售了部分藏品。 其中一名臣子撒上金紙,很快出現在上海拍賣會上,并以27億元的價格成交。 沮喪之下,陳小梅決定學習古董收藏。 她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手藝,聽說與資料相符就買了一些陶器,沒想到花上億買來的寶貝是都是假的! 陳小梅決定尋求專家指導。
態度分析:陳小梅學會收集是出于“報復態度”,但好消息是她能承認自己的錯誤,愿意勤奮學習并接受專家的指導。
■案例2:過度相信“故事”
陶先生辭去工作后開始收集錢幣。 他覺得自己有文化底蘊,也研究過歷代陶瓷書籍,所以相信自己的判斷。 真正開始做“淘寶”后,我遇到了一群假冒商。 他們經常散布某家族落魄的消息,于是忍痛賣掉了家中的寶物。 陶老師對此深信不疑,并與他們結成了長期的貿易關系。 一位專家告訴陶先生,他家兩層樓的元汝窯青瓷都是續作,但陶先生仍然相信自己的判斷,覺得專家誤判了他。
態度分析:由于陶先生沒有見過真品,沒有比較,所以以假貨作為參考標準。 最可恨的是,他已經步入了自欺欺人的狀態,無法承受自己買假貨的結果。
■案例三:低價撿到“失蹤”的正品
在某次鑒寶活動上,一位藏家將一只花500元買來的青瓷碗交給專家鑒定。 得到假貨的推論后,他說,“便宜的東西就是好東西”。 他期望的是用幾百元錢可以買到專家“錯過”的好東西,并迅速高價出售以獲得高額回報。
態度分析:很多人都有這種僥幸心理,但這樣的機會很少見,但只有經歷較深的人才能發現。 據悉,收藏者必須給自己手中的“貨”一定的期限,不可能用右手輕易地放入和取出。 另外,還要對回報率感到滿意,比如5萬元買進,8億元賣出。 幻想可以500元買,50億賣。
■案例4:大眼睛假裝聽懂,情緒低落
玩古董能賺錢的想法在羅女士心里根深蒂固,但她從來沒有讀過陶瓷專業書籍和相關歷史書籍。 她經常去玉器店,但是去玉器店的時候,她總是拿出市場上的討價還價的位置。 當商店報價3000元時,她還價300元。 當店家向她介紹清瓷時,她總是裝作很懂行的樣子,嗤之以鼻:“清瓷有什么好的?我要高古瓷(指唐宋元錢幣)。” 她不但買不到好貨,也學不到專家的東西。
態度分析:新入行者切忌假裝無知,否則可能會產生敵意而脫離收藏圈,失去很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專家咖啡廳
■經貿拍賣行監事會主席肖振濤——我們應該對自己應得的收入感到滿意
藏品市場的投資者必須了解“利益的細分”,并對自己應得的利益感到滿意。 比如,有店家以1000元的價格為一只清代汝窯小杯開倉,后來以9000元的價格賣給了臺灣的一位收藏家,最后這位收藏家在臺灣以11億元的價格出售。 藝術品的價格是不確定的,但每一位藏家都是市場中的一個環節,不可能自始至終都獲得利益。
■瓷器專家、“金牌尋寶偵探”張惠平——有資本就能贏
一些收藏家覺得收藏還要靠“熱潮”。 當他們對收藏沒有100%的信心,但再不行動就會失去機會時,他們就得憑自己的感覺來選擇。 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但只有積累了經驗、財力、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能做到。 普通愛好者切不可抱著“賭博”的態度。
■華夏古玩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舒浩光:新手入行3步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