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明代成化時期青瓷“瓜藤紋”宮碗預計售價超過8000萬美元。
佳士得臺灣今日在北京拉開首場春季藝術品拍賣預展的序幕。 匡時為春拍策劃了3600件作品,春季拍賣于4月1日正式結束,總估價27億美元。 今年同期,這一數(shù)字僅為10億令吉。 去年的拍賣品數(shù)量和市值均為歷史最高。
在前所未有的一致“呼聲”中,2011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是介入的好機會嗎? 佳士得拍賣行預計,今年春季拍賣將迎來聚焦陶藝和當代藝術的高潮。 而從拍賣行征集的拍品來看,也確實如此。
但也有一些人思想不開放。 2月9日,蘇富比巴黎印象派及現(xiàn)代藝術夜拍表現(xiàn)低迷。 此前備受關注的高價拍品《靜物》最終以失敗告終。 外國收藏界也對美國收藏家頻繁拍賣中國藝術品感到壓力。
高價瓷器及雜貨
近年來,中國書法以其高知名度和驚人的增長速度成為國外收藏家的熱門話題。 但對于龍泉窯這個傳統(tǒng)大件來說,雖然始終沒有令人驚嘆的作品,但好的瓷器和雜品卻往往不見蹤影。 然而,今年佳士得春季拍賣可能會扭轉(zhuǎn)這一趨勢。 佳士得此次“梅印堂藏品——中國皇家瓷器精選”專場共拍出瓷器80件,總估價10.7億美元。 為了展現(xiàn)其盛況,拍賣會定為中午拍賣。 其中最貴的一件是清代乾隆皇帝制作的彩繪錦雞花石膽瓶。 預計售價為1.8億令吉。
“瓷器雜項的衰落與整體經(jīng)濟復蘇速度大致相符,與書畫相比,并不一定夸張。但縱觀這六年,清三代宮廷錢幣并不算大。”一點也不貴,而且都來自法國,是私人收藏,很少在拍賣行展出,是真正的收藏家的瑰寶。” 蘇富比中國及越南副主管沉恩文說道。
此外,“雉雞花石”花瓶曾于1997年出現(xiàn)在臺灣佳士得拍賣會上,當時估價700萬美元,最終以900萬美元買下。 十幾年后再次出現(xiàn),價格是原來的20倍。
“目前以雉雞為題材的清代宮廷銘文僅有4件,國外剩下的就是北京美術館收藏的乾隆景泰藍‘金雉花石’玉壺春瓶。” 沉恩文說道。 除“錦雞花石”花瓶外,明代成化時期的清宮花碗以超過8000萬美元的價格位列第二。 此宮碗為青瓷,有“瓜藤紋”,底部有“明成化年制”字樣。 胎體薄而透明,從瓷胎、描畫、發(fā)色看,紋飾都一絲不茍,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理性面對當代藝術
在當代藝術領域,“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藏品”專場拍賣很可能超出市場化意義上的交易價值。 盡管本次專場拍賣總價僅為1億美元,但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收藏家,卻引起了國外收藏界的廣泛關注。 本次拍賣的部分藏品是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的作品,此前在市場上很少見到。
“我不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趨勢正在放緩。 相反,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價格一般都定在合理的價格。 拍賣的都是早年未進入市場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這其實更有吸引力。 實力。”蘇富比當代歐洲藝術部負責人林嘉茹告訴記者。
其中,張曉剛創(chuàng)作于1988年的三聯(lián)畫《永恒的愛》是他早年最重要的代表作,曾在1989年首屆“現(xiàn)代藝術展”上展出,此次估價為2500萬美元至3000萬美元,這是本次特別活動的最高價格。 還有毛旭輝的《父母系列第三號》和張培力的《X?》 《系列三》也出現(xiàn)在首屆“現(xiàn)代藝術展”中。 這些作品將有可能成為國外當代藝術收藏界的焦點。
“現(xiàn)在的市場并不像2007年的當代藝術市場泡沫,這種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和定價會讓當代藝術收藏界以理性的眼光面對,這也會對藝術市場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市場信心的恢復。良性效果。” 林家茹說道。
拍賣市場兩極分化日益嚴重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0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全年成交總額超過502萬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 從數(shù)據(jù)來看,毫無疑問藝術市場的夏天即將來臨。
然而,一些業(yè)內(nèi)人士將這個市場描述為“鑒賞家市場”——一些大收藏家可以通過藝術品的定價人為地制造這些虛假繁榮。 這將使拍賣市場出現(xiàn)兩極分化:少數(shù)藝術品繼續(xù)在拍賣會上取得高價,而大多數(shù)類似藝術品則在高價徘徊。 3月4日至5日,來自深圳、浙江等長三角地區(qū)的八家拍賣行業(yè)主齊聚廣州,召開長三角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大會,也就此問題達成共識。
“目前的藝術品市場雖然屢屢出現(xiàn)高價成交記錄,但還不夠扎實。目前藝術品市場的主流理念仍然是投資導向,而不是收藏導向。這些導向可能會扭曲藝術品市場的價格。”并造成高價泡沫風險。” 上海宏盛拍賣行總裁趙勇說道。
記者走訪國內(nèi)幾家大型拍賣行發(fā)現(xiàn),目前精品藏品拍賣仍處于淡季。 拍賣場下的貨源搶奪,成為春季拍賣會前最艱難、最突出的戰(zhàn)場。 很多拍賣行不得不打著“全球收藏”的幌子。 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的大部分優(yōu)質(zhì)拍品都貼有“歐洲私人收藏”的標簽。 這也間接反映了國內(nèi)收藏家的普遍心態(tài)。 對于目前的拍賣市場,他們更愿意觀望而不是入市。
這是人為資本凸顯人氣,還是真正的市場理性繁榮? 答案取決于佳士得春季拍賣的最終結果。
186信息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