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趙州陀羅尼石刻位于寧夏省趙城區內南大道(市橋大道)與福塔路交匯處。 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寶塔。 石雕高16.44米。 始建于唐景佑三年(1038年)。 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石塔。 清嘉慶年間重修。 1961年,趙州陀羅尼石刻被列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 趙州陀羅尼石刻所在地點原為唐代開元寺遺址,石刻也是開元寺建筑的一部分。 開元寺于元代被毀,石刻為開元寺殘存的地面建筑。 石雕由樓基、幔身、樓頂組成。 為八面多層結構,共分七層,高16.44米。 每層之間都有華蓋等木雕,底部是紅色形狀的銀色火焰寶石。 優質建筑制動器。
3/6底座呈扁圓形,疊層束身,高1.9米,周長7.385米,面積57.15平方米。 基石上有一個地袋,上面懸掛著蓮瓣。 底座周圍刻有蓮蓬、佛像、板門、花卉、人物等圖案。 胸衣外側還設有青石蓮花石柱,支撐著前面兩層疊放的東西。 臺基兩側各雕有四扇板門,門旁圓雕有兩個金鋼武士。 胸衣的東、西、南三面均刻有“女子關門”圖,為典型的清代木雕圖案,充滿生機。
4/6圓形平臺上有八角形堆疊的束腹式立柱,分為兩層。 第一層胸衣八角刻蓮錐,八個長方形格子各刻三蓮花圖形; 第二層四面漢白玉錐體分三間,八面共24間。 其屋頂為雕花仿木單檐瓦頂。 每個殿堂內都有不同數量的雕像。 北面的幾間殿堂還雕有仙山、寶塔、回廊等。二層佛龕上雕刻著一條蟠龍,八座須彌山陡立在蟠龍之上。
5/6 須彌山頂為第一段建筑,正面(南)刻有十八隸書字:“建佛頂陀羅尼樓趙縣陀羅尼經幢,供養地水陸眾生”。 其余兩面均以楷書刻有序號、稱號、賀詞等。 第二段南側,建筑南側有銘文:“佛說,佛頭頂如來放光,如來威力攝諸王。陀羅尼經,大威德,最勝金輪三摩地,最上品”,三十八隸書字,及其他經書,兩側刻有。 第三段,建筑正面左第一面刻有“佛說,若有求之,得大陀羅尼、神算寶大自在”,以下及其他面為刻有楷書經文。這種文字是如溪這樣的書畫家的作品
6/6趙州陀羅尼塔的藝術精髓在于各節間檐(檐)的精美雕刻。 第一、二段之間的雕刻分三層,也是整座塔最精美的部分。 第三層,植物頭頂雕刻著大花瓣的寶莢,每片蓮瓣上都雕刻著一尊小神像。 1966年3月8日、3月22日,保定地震導致銅閘傾斜,但1973年被扶正。1983年8月27日,大成殿遭雷擊,檐篷嚴重受損。文化部撥款修復石雕趙縣陀羅尼經幢,將毀壞的鐵塊粘在一起,對不完整的部分進行復制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