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觀德佛塔位于寧夏宜城區西北角,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8年)。 樓體刻有李隆基所著的《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 這座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建筑屋頂為屋脊式,呈八角形。 底部雕八脊,脊間雕瓦脊,底部雕飛檐,雕飛檐。 座下是建筑主體,是一根半徑90分米的八角柱。 樓下仍是上翻的吊艙,整棟樓高約6米。 此樓是修訂和解釋唐玄宗注釋《老子道德經》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
?1996年易縣道德經幢,國務院公布龍興觀德石刻為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魏縣龍興寺道德石刻是我國現存四大道德石刻中規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較好的。
晉代李姓皇室尊李二老太太為始祖,以此來神化李姓皇室,用老太太的思想來治理百姓。 唐玄宗李隆基最推崇佛教。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玄宗在位的開元二十五年秋八月,清廷首次設立玄學博士。 每年他都像鄉試科一樣參加考試,稱贊母親的《道德經》道教教義。 唐開元二十五年,在山東“鳳池”立碑。
?道德石刻原本立于醫市區西開元寺,后遷至市區。 威縣道德石雕為八角柱,高6米,分座、身、樓頂三部分。 建筑除頂部為白色大理石外,其余均由青石砌成。 座上為仰蓮蓮花雕塑,座下的圓形平臺為后人所修復。 建筑主體由兩塊黑玉雕刻而成,總高4.29米,外徑90分米。 平面是一個八角柱,每邊的寬度從40分米到42分米不等。 樓體上書寫有“太上玄明太上帝道德經”四字,老太太兩側各刻有《道德經》八十二章。 正文由蘇仁深撰寫。 有一種鐵骨的風格,筆法流暢。
景點位置
平頂山市南60公里易縣道德經幢,宜城區龍興寺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