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中華工藝美術博物館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館展上,山子的《岱岳奇觀》、華遜的《香聚》等四件翡翠工藝品作為館藏珍品亮相。瑞》,梁上花籃為“萬花叢”,屏風插為“人間歡樂”。 四件藝術珍品時隔多年再次展出,引起廣泛關注。
開幕當天,59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崔啟明也來到現場,仔細觀賞了展柜中的國寶。 三十多年前,他參與制作《人間歡樂》,雕刻云中吉祥龍。 近日,記者對崔啟明進行了專訪,請他講述那段難忘的經歷和卓宇的一生。
3月15日,崔啟明在工作室創作。
資料圖:崔啟明(左一)跟隨師父郭士林(右二)制作國寶“人間歡樂”。
一份報紙讓他結識了玉
“因為一份報紙,我開始接觸玉石。” 崔啟明說,爺爺喜歡看書、看報紙,家里人訂閱了一份《北京日報》。 1979年,崔啟明初中畢業。 “我清楚地記得北京日報上有一個廣告,上面寫著‘關于北京玉器廠、北京琺瑯廠、北京絲花廠、北京花絲鑲嵌廠技工學校聯合招生的公告’”。因為喜歡繪畫,崔啟明報考了北京玉廠技工學校。
經過幾輪考試,崔啟明如愿被錄取。 進廠不久,他就被魏昌海師傅選中,調到北京玉器廠普通車間的創新團隊。
1980年6月5日,《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不同尋常的“尋玉啟事”——《玉在哪里》,介紹了玉雕藝術家王樹森和他早年見過的一塊名貴翡翠原石。 他的下落不明,這讓他一直擔心不已。 報道發表后不久,就有消息稱該寶藏已被國家妥善保存。 隨后,北京工藝美術總公司和北京玉石廠申請將翡翠原石打造成一件大型工藝美術珍品。 當時輕工業部給北京玉器廠布置了一項創作任務。 由于該任務預定于1986年完成,因此被稱為“86工程”。 剛剛入行的崔啟明也有幸能夠參加。
老中青三代工匠,雕琢國寶
“86工程”由大師董文中、王樹森、高翔、王中原、韋長海、郭士林、張志平主持,組織40余名優秀技術人員開展設計、制作工作。 崔啟明跟隨師傅郭士林,負責《人間歡樂》插屏的制作工作。 “時任玉石廠廠長崔萬娟曾說:‘選拔是老中青三代中最好的。’”崔啟明回憶道。
國寶翡翠原石分為四塊原料,共重803.6公斤,均為珍稀稀有之材。 四塊原料中,四號是最輕的。 我們提出了《紅樓夢》、《神仙賜福》、《五圣山》等各種方案,最終確定了“云龍九現”的主題,用綠色材料進行雕刻九龍。 用白色、青色等材質雕刻出云、水、空氣,通過九龍騰云的形象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崛起。
“這種翡翠材質最薄處不到8厘米厚,要將整塊翡翠切割成四塊,需要極其嚴格的工藝。”崔啟明說。 四塊翡翠料必須厚度均勻、光滑規則。 工程師為此目的制造了一臺大型軌道切割機。 切片后,手工對翡翠接縫進行磨邊,以確保拼裝后的緊密配合。
崔啟明在師傅的帶領下,參與了《四海之樂》中的龍的雕刻。 其形象吸收了歷代龍的精髓,既有唐代龍的剛勁有力,又有清代龍的豐腴外貌。
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只做了一件事
歷經八年多時間,北京翡翠廠終于完成了打造翡翠“四大國寶”的艱巨任務。 1989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獎勵大型玉石藝術創作集體的決定》。 當看到電視上的新聞時,崔啟明感到無比自豪和榮幸。 遺憾的是,王樹森在國寶竣工前幾個月就去世了,再也看不到“86工程”竣工的那一天了。
參與《人間歡樂》的創作后,崔啟明更加堅定了從事玉雕藝術創作的決心。 老一輩工匠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讓他受益終生。 在玉雕創作中,他繼承了北宮玉器的特點,同時融入了創新的理念。 2006年,崔啟明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20年來,崔啟明帶領徒弟40余人。 他不僅傳授給弟子繪畫知識和雕刻技藝,還傳授給前人制玉生活方式。 崔啟明對玉石的喜愛也遺傳給了他的兒子崔楠。 “他從小就對各種石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在大學里系統地學習了各種寶石的鑒定方法。 現在他一邊學習玉雕技藝,一邊繼續深造寶石鑒定領域。 ”連2歲的孫子都被取名為“小石頭”。
“我從事玉石打磨工作40多年了,大半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打磨玉石。” 崔啟明說,人打磨玉,玉打磨人,打磨玉也是打磨生活。 。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