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才花費兩年時間雕刻出得意之作《懸鱗紋鼎》。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楊永新
【傳】
張森才,53歲,四會市滴斗鎮人。 1993年,他正式進入玉雕行業,致力于弘揚玉雕傳統文化。 多件作品榮獲國家、省級金獎,其中玉雕《雪中炭》被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 2009年榮獲第三屆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19年入選肇慶市西江拔尖人才。 2014年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會玉雕)代表性傳承人。 2021年榮獲高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分配。
記者:您為什么喜歡玉雕?
張森才:這和我的家庭環境有關系。 我的父親是一名木匠,靠車木養家糊口。 我父親的手藝一直很好,我從小就受到它的影響。 受他的啟發,我對手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初中的時候,我去山上砍了一些竹木,雕刻成工藝品。 我跟著父親去廣州交易市場賣,賺了一點錢。 那時我覺得雕刻不僅是一門藝術,還可以帶來經濟收入,一石二鳥,于是我對雕刻更加感興趣了。 1993年,我辭去教職,正式進入玉雕行業。
記者:玉雕作品涉及人物、花鳥等,您如何在題材廣泛的同時保證每項雕刻技法的專業性?
張森才:其實每種紋樣雕刻技法都有它的規律,就是刀法的運用。 雕刻刀可以雕刻人物、花卉、鳥類等,一旦掌握了各個領域的技能,就可以自由切換,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我雕刻的作品《救急》是一個人物雕塑,利用原材料的顏色進行創作。 將祖母綠的白色部分加工成白雪,將黑色部分加工成炭狀。 其中,賣炭的人表情和藹可親,人體結構清晰,面部皺紋細節刻畫得很好。 該作品已被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
現實中,我發現有些雕刻大師雕刻作品主要是基于經濟利益。 當那個時期的作品賣得好時,他們就加班加點地雕刻。 當市場不好的時候,他們要么停止工作,要么轉行另謀出路。 真正將雕刻作為終身職業的人并不多。
記者:您認為哪部作品最好?
張森才:作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懸鱗升鼎》是我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作品。 它于2012年雕刻而成,由俄羅斯碧玉制成。 該作品以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懸鱗鼎”為藍本。 它由重3500公斤的俄羅斯碧玉制成,歷時2年制作而成。
雕刻方面,采用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手法。 造型華麗獨特,展現出楚文化的新面貌。 同時具有古樸、豐富、端莊的美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品質,象征著國家和人民的太平盛世。 我認為一件好的作品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原材料的完美,二是雕刻的完美。 這部作品兩者都有。
記者:在傳承方面您做了哪些工作?
張森才:我成為傳承人后,就開始了玉雕的推廣傳承工作。 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與高校進行合作。 比如,他定期到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校、肇慶學院、四川攀枝花學院等給學生授課,希望將中國傳統玉雕技藝傳播得更廣泛。 其次,通過培訓。 我創辦了四會市工藝美術協會,讓熱愛玉雕的同學能夠更近距離地學習雕刻技藝。 經過我的親自培養,已有一百多人獲得中級職稱,近十人獲得副高級職稱。 最后,我還采用工作室的方式培養玉雕人才。 這是全日制、面對面的教學,傳承更加精準。 我對這些學生的要求更加嚴格。 進來之前,他們必須有五年以上的全職工作室學習經驗,而且必須有良好的人品。 希望他們能學到我的技藝精髓,弘揚玉雕文化。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