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仁慈之獸,懲奸除惡保護好人。好人按奉保護之,惡人供奉反懲處,在漢代,麒麟是多于其他造型的工藝品。麒麟是以鹿科動物為主要原型,融合了馬、牛、獨角犀等獸的局部特征而塑造出的"混合體",麒麟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經常被制作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麒麟與龍、鳳、龜合為四靈,是毛類動物,是吉祥神寵,寓意太平
了解石雕麒麟的雕刻過程
石雕麒麟,是一種聚財鎮宅神獸,麒麟是古代的仁獸,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豬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寶,從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裝飾,以振官威之用,也是權貴的象征。 麒麟,不僅是祥瑞的象征,麒麟文化還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征。石雕麒麟能夠消災解難,催財升官,深受人們喜愛。那么石雕麒麟是怎樣雕刻出來的呢?
1、 使用圓雕為主的雕刻技法來雕刻, 首先勾勒輪廓,就是在選好的石料上將麒麟的大概輪廓畫出來,以便合理利用石料和掌握麒麟的形狀。這一步可以說是麒麟的設計藍圖,是雕刻的依據,它關系到麒麟整體造型的成敗。勾勒輪廓不僅需要雕刻者本人對麒麟的形態作出準確的定位,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繪畫基礎。 勾勒輪廓前要先對石料進行找方,找方的作用一是把這塊石料可用的部位框出來,并且可用石料的四個角都必須是直角;另一方面可以根據這塊石料的大小確定麒麟的比例,盡量減少石料的浪費。找方時用墨斗拉出直線,根據麒麟各部位的比例,用毛筆蘸上墨汁畫出粗略的輪廓。一般情況下,石雕麒麟比例為底座占石料的三分之一,麒麟占石料的三分之二,麒麟頭部又占麒麟的三分之一,將頭部的準確位置勾畫出來,接著再勾畫出前腿和后腿的位置。這時就可以減荒了。
2、 麒麟的輪廓畫出來后,要將輪廓線以外的多余部分鑿去,叫做減荒。減荒時采用人工減荒和機械減荒并用的方法,會大大提高雕刻效率。所謂人工減荒就是完全用錘子和釬子將大塊多余的部位鑿去,注意,在操作時要使釬子的方向朝外,這樣鑿下來的石塊就不會傷到自己了。另外,操作者的對面也不要站人,否則石塊飛落也會傷及他人。人工減荒也稱粗減荒或一次減荒。
3、 整理造型 減荒后,還要對麒麟進行造型的整理,也稱打糙,就是將麒麟的一些具體細小部位做到準確定位,并將它們粗略地雕刻出來,如麒麟的毛發、眼睛、鼻子、嘴、鈴鐺、腿部、爪子、底座等部位的外形輪廓在這一階段就要打出來了。另外將需要挖空的地方勾畫并掏挖出來。這一步在整個麒麟的雕刻過程中非常關鍵,稍有不慎就會有將麒麟的鼻子、眼睛等雕歪的可能,這就要求雕刻師傅具有高超的開臉技藝。整理造型時,可使用小型號的切割機來進行。石雕師傅可以運用他們獨特的目測本領和藝術手法來迅速準確造型。至于打糙部位的順序,一般情況下,可以先從麒麟的毛發開始造型,然后從上到下,直至腳尖、底座,也可根據每個雕刻師傅的習慣來確定,并不是約定俗成的事情。
4、 精雕細刻 造型整理好后,就要精雕細刻了,這道工序也叫打細,即在打糙的基礎上將細部線條全部勾畫出來,并將細部雕鑿清楚,再用磨頭、刀子等將需要修理的地方修整干凈。麒麟的腿部肌肉是否雄健有力,都需要在這道工序中仔細刻畫出來。
5、 打磨 打磨也是一道非常耗時的工序,需要操作者有足夠的耐心和認真的態度,以及具備熟練的打磨方法。 打磨分兩步:1、用砂石打磨,先用粗砂石將麒麟較為粗糙的表面打磨一遍,然后再用細砂石打磨一遍;2、用砂布打磨,砂布較之于砂輪來講,要細膩得多,在砂輪打好的基礎上,先用粗砂布通體打一遍,然后用細砂布再打一遍。按照這種方法反復打磨,使麒麟從頭到腳,每一個細小部位都要打磨到。打磨時,注意在有棱角的部位不要把棱角打圓了,要巧妙地用力,應有的棱角打掉就會失去立體感。根據需要,一直打磨到亞光或反光為止。
當雕刻師雕刻到此處時,一對石雕麒麟也就基本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對麒麟的修改,讓其雕刻更加完美。
福建惠安和之園林古建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石雕產品設計、加工與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公司位于素有“東亞文化之都”美稱的泉州惠安,2006年5月20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5月28日,惠安縣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WCC)授予“世界石雕之都”榮譽稱號。
主營產品涵蓋園林景觀、建筑市政、寺廟古建、陵園墓園等多種項目類型所需石材制品。包含但不限于各種動物石雕、佛像神像、石柱石塔、欄桿牌樓、花缽噴泉、浮雕文化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