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文化柱的表象形式多樣,不但可以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的雕塑語言去詮釋各種文化,甚至有些文化柱設計將繪畫語言也用在上面,比如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圖騰柱便是在主體表面進行彩繪,更加豐富了文化柱的表現力,也更充分的詮釋了當地文化。當然,作為雕塑的文化柱的主要表現形式還是雕塑語言。要想合理的利用好各種雕塑語言,一方面要根據需要設計的內容去選擇另一方面要對各種雕塑語言的特點有一個深入了解。
下圖是文化柱子雕塑設計創(chuàng)意圖案:



1、圓雕在廣場文化柱設計效果圖中的運用
圓雕作品圓雕又稱立體雕,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全方位進行雕刻。圓雕的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還有意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中、小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于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植物、橡膠類等等。

圓雕在文化柱的應用中非常廣泛,特別是在柱頭和柱礎的應用,上許多文化柱都采用圓雕的形式。還有西方許多的紀念柱頂端都是圓雕,而且紀念柱高大柱體的作用也是為了烘托圓雕。還有一些文化柱甚至除了基座之外,直接用多個圓雕組合成柱子的形狀。圓雕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不適合表象自然風貌,以及眾多場景性等多種文化元素,因此圓雕很少用在文化柱的柱體部分,多只是用在裝飾美化主體上。

2、浮雕在廣場文化柱設計中的運用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 是一種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浮雕的空間構造可以是三維的立體形態(tài),也可以兼?zhèn)淠撤N平面形態(tài);既可以依附于某種載體,比如文化柱浮雕、影壁浮雕等,又可相對獨立地存在。一般地說來,為適合特定視點的觀賞需要或裝飾需要,浮雕相對圓雕的突出特征是經形體壓縮處理后的二維或平面特性。浮雕與圓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相對的平面性與立體性。它的空間形態(tài)是介于繪畫所具有的二維虛擬空間與圓雕所具有的三維實體空間之間的所謂壓縮空間。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圓雕的實體感減弱了,而更多地采納和利用繪畫及透視學中的虛擬與錯覺來達到表現目的。與圓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繪畫疊壓原則來處理空間關系和形體關系。但是,在對審美追求上,浮雕文化柱和圓雕文化柱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顯示的只是文化柱的外表特征。作為文化柱雕塑藝術的種類之一,浮雕首先表現出雕塑藝術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審美效果不但訴諸視覺而且涉及觸覺。與此同時,它又能很好地發(fā)揮繪畫藝術在構圖、題材和空間處理等方面的優(yōu)勢,表現圓雕所不能表現的內容和對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與環(huán)境、敘事情節(jié)的連續(xù)與轉折、不同時空視角的自由切換、復雜多樣事物的穿插和重疊等。

平面上的雕鑿與塑造,使浮雕文化柱可以綜合雕塑與繪畫的技術優(yōu)勢,保持手法上的多樣性和多樣化。二維空間中的透視縮減,陪襯主體形象的背景刻畫或虛擬,使浮雕的塑造語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圓雕,具有更強的敘事性同時也不失--般雕塑的表現性。壓縮空間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種基本形態(tài)高浮雕和低浮雕。高浮雕由于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采用近乎于圓雕的處理方式進行表現。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者相對夸張?zhí)幚恚纬蓾饪s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文化柱上的浮雕藝術對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

例如挪威首都奧斯陸的“維格蘭雕塑公園”也稱“人生公園”中的生命之柱便是采用了的是高浮雕的表現形式,文化柱柱身上面共雕刻著121 個的人體浮雕,男女老少以各種姿態(tài)相互交疊,首尾相連,相互托舉著、攙扶著、努力爭著擁擠向柱子頂部,似在追尋通往天國之路,發(fā)人深省。據說它的完成是3名巧匠先后用了14 年時間才終完成的。淺浮雕起位相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于加強浮雕適合于載體的依附性。

小結:文化柱一般都表現的是地方文化,民族地方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它同樣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柱效果圖設計創(chuàng)作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演變。一個民族的服飾、飲食、建筑、生產生活用具、風俗、節(jié)日、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藝術等等都能體現在文化柱浮雕上。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每個地方的文化柱風格也都不一樣。
本文轉載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