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地區的炕頭獅子是中國民間獅子藝術發展史上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作品之一,也是陜北地區民俗文化生活的寫照。炕頭獅子有一個俗稱“拴娃石”,顧名思義,炕頭獅子是民間用于拴住孩子的石刻獅子,陜北地區有這樣一個傳統風俗,嬰兒出生一百天,父母將炕頭獅子拴在孩子腰間,寓意護佑孩子的生命,之后每值孩子生日當天,便去廟里求得一根紅繩拴在石獅的身上,一直拴到到孩子十二歲當天,父母會將炕頭獅子上的紅繩取下,為孩子編成一根紅腰帶 系在身邊,這樣的風俗類似于北方地區的“保命鎖”、南方地區的項圈。據說同一座炕頭獅子會被好幾代祖孫沿用,這一傳統風俗才能得以傳承,經久不衰。雖然我并未考證到炕頭獅子出現的年代,但并不影響它一直是陜北人民心中不變的精神信仰。與寄托。
炕頭獅子的形象千姿百態,無一雷同,不可復制,可以看出陜北地區民間匠人的精湛工藝與地道的審美,陜北民謠這樣唱到:“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贊揚的是米脂的女人都有一副美麗的容貌,綏德的男子以精湛的石匠手藝而聞名,后兩句贊揚的是陜北地區特有的石材資源,天時地利人和,綏德工匠的高超技藝與天然的石材資源,為炕頭獅子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炕頭獅子的造型上大都會有一個底座作為支撐,這個底座可能毫無修飾,也可能刻有一些簡單的紋樣,都為炕頭獅子的整體造型增添了莊重之感。炕頭獅子整體身形較小,最高不超過30厘米,整體造型比例不一,頭部較為突出,所以我們從面部特征就能領會獅子內在的精神氣質。例如下圖這一座炕頭獅子雕刻手法粗狂有力,頭部線條簡單厚重,張口吐舌,口部呈長方形,眼神向右側一-瞟,顯出調皮之態,甚是可愛;下圖中的小獅子以方頭呈現,眼部雕刻深淺有度,面部露出可愛的微笑,眼睛快要瞇成了一條線,鼻尖傾斜,大嘴咧開呈橢圓形,全身線條粗獷,裝飾不多,卻不失秀氣,倒是能看出幾分剛勁之氣;
我們長城石雕現代制作的陜北的守門小石獅與傳統墓道獅子的形態有幾分相似,雙目圓睜,仰頭怒吼,鬣毛和胡須以細致的線條呈現,全身黝黑發亮,整體散發出威嚴肅穆的氣勢,雕刻這一-獅子的匠人的線條呈現,全身黝黑發亮,整體散發出威嚴肅穆的氣勢,雕刻這一-獅子的匠 人大概是受到了傳統陵墓石獅的影響,才形成了這樣一種風格; 下圖的石獅子是一只風格特別詭異的獅子,獅子全身毛發旺盛且有規則,形體略瘦,面部笑容夸張,頗有西域特色。
有的陜北大門口石獅子形體像狗似的石獅子,獅子兩目看向前方,口部略張,毛發雕刻得粗略簡單,整體矮小卻不失精神氣;類似于炕頭石獅子,炕頭獅子完全脫離了獅子的基本形態,雕刻手法渾圓有力,風格簡約粗獷,透露出這一地區人民所具備的淳樸大氣的性格;現代制作的門口石獅子都和炕頭小獅子相似,現代的別墅門口小獅子以臥姿呈現,全身陰刻線條,簡潔素凈,面部表情奇特夸張,體造型憨態可掬,悠然自得,同時又散發出骨子里鏗鏘有力的氣勢。
下圖中的小獅子是用灰青石雕刻而成,骨骼突出,表面粗糙有質感,面部神態自然,整體形象生動有趣;大部分炕頭獅子造型中規中矩,但全身線條的陰刻手法特別出彩,紋路清晰細致且有規則,表面光滑圓潤,體現出沉穩威武的氣質;下圖的炕頭獅子是由麻紗石雕刻而成,基于石材粗糲的質地,石獅本身的細節無法細微地雕刻出來,也就造就了石獅渾然天成的方形特質;下圖中的這一尊炕頭獅子五彩的表面將每一個細節凸顯出來,使得身體的每一器官區別有致,底座也出現了頗具特色的葵花紋,整體造型流暢,氣質高邁。
除了列舉的幾件炕頭獅子和現代第四名可石獅子作品外,民間還遺存有無數千奇百怪、風格獨特的小石獅,雖然造型不一,但卻能看出其濃厚的地域特色,如今遺存下來的石獅大都因為人們長期的把玩撫摸與久經歲月的磨合變得炕頭獅子變得黝黑蹭亮,可見炕頭獅子作為陜北人民心中世代相傳的民俗之寶,深深地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間是個大染缸,人們對門口獅子藝術的形態表達充滿了各種想象,各種造型的炕頭獅子都能被工匠藝人創造出來,這與宮廷獅子比較可豐富有趣得多了,可謂是散落人間的瑰寶。上述列舉的幾件炕頭獅子作品雖然不能代表整個陜北地區炕頭獅子的全貌,但為本文研究民間獅子藝術提供了原始素材,從中我們也能發現炕頭獅子所體現出來的粗獷淳樸的民風以及獨特的審美觀。炕頭獅子,作為陜北地區窯洞中置于炕頭之上的石刻作品,集實用與審美為一體,是陜北人民唯一的信仰寄托,也是陜北地區傳統習俗傳承與發展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