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塔位於四川省邛崍縣以西100多里。高河鎮高興場東,鎮西山臺上的石塔寺。這座寺廟原名大悲寺。因為這座寺廟的舍利塔,它被稱為石塔寺。據嘉靖11年紀念碑記載,這座寺廟建於南宋乾道五年。現有的建築已經代代相傳,不再是原來的狀態。只有寺廟的石塔仍然屹立,仍然是宋朝的原始物體。

關於寺院舍利塔的建設,顯存寺內一桶清咸豐三年重刊明正統年間僧榮昌培修記事碑,記載詳細。碑上說:幸運的是,宋之乾道戊子,和尚安靜地方游而來,駐錫于山,······會眾表示,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可以在這裡建造,至乾道五年······聖批,我聞寺廟佛塔,佛教助國化產,準奏。九月初一,本目到縣,勒賜化土僧安靜用功建造。由此可見,這座寺廟的舍利塔是同時修建的,是寺廟的主要建築。現在是舍利塔**層門上的石匾上存在層門上的石匾上,可以確認。寺院舍利塔位於寺前山門外,距山門約8米,位於寺中軸延長線上。寺廟舍利塔的朝向與寺廟相同,北偏西約40度。這種舍利塔在寺前的布局形式尚存以寶塔為主的遺制。

寺院舍利塔全部採用紅砂巖砌築,平面四方形,為13層密檐塔,高17米左右。舍利塔下為素平石基臺,露出地面高約50厘米,邊長5厘米.96米。在基臺上,雙重須彌座,平面也是四方形,高3.5米。下層須彌座較高,下方邊長4.4米,上邊長4米.3米,束腰3.7米。上層須彌座的形狀與下層相似,但高度僅為下層左右。下層須彌座的腰部分分為三個柱子,雕刻海棠曲線壺門浮雕,門上雕刻牡丹、蓮花等裝飾,只有前中間的佛龕,石雕佛像,上層須彌座腰,也分為三個柱子,雕刻卷草裝飾。非常罕見的是,須彌座下的四角是漩渦圭腳。
在須彌座之上,建造**層舍利塔塔體,比例很高。**層塔身也是方形,邊寬1.每面中間有96米的辟龕門,寬63厘米,高1.23米,內供一尊石像。在四方塔門上,每刻一塊牌匾,牌匾上刻著兩行八字釋迦牟尼真身寶塔的塔名。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牌匾上刻有建造寺院舍利塔的年月和姓名的簽名。上款為大宋仁辰乾道八年仲秋建寺石塔僧靜靜記;下款為左迪功郎火井縣主薄王覺書。我們從紀念碑上了解到,聖批修建寺廟的石塔為乾道五年,而這塊牌匾為八年。從常識上可以看出,這塊牌匾是修復後寫的,所以這座舍利塔花了四年時間,從批準修復到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座舍利塔**層塔周圍設有附階周匝,在國內古舍利塔中很少見。在樓閣式宋塔中,確實有很多下層的輪廓附階,如上海松江興聖教寺廟佛塔、杭州六河塔、蘇州北寺塔、明清以後的寺廟舍利塔,但都很低,比如地面。這樣,舍利塔在高大的須彌座上設有附階者,只有安徽涉縣的長慶寺塔堪比美。附階三間四柱,心寬1.次間各寬15米.12米。附階檐柱亦為石制,八角形,下承以31.5厘米見方柱基,上復置仰復蓮座,共28厘米高。八角石柱寬8厘米,連柱基總高2.34米。巨大的魚斗設置在柱頂和補間鋪上,簡潔有力。在**在層塔體的壁龕門上,石刻疊澀八層挑出,與附階檐柱共同支撐**塔檐層寬。舍利塔風也是石制的,四角有反翹,展現了南方建築的檐格。
**塔體上方,出密檐十二層,相距其密,寺廟石塔均採用石刻疊澀挑出。2-6層疊澀四級,7-13層疊澀三級。檐端比較直,只有四角微微反翹。在各層塔檐上,有一層突出的扁石,以表示平座的意義。屋檐下的塔身很低,只有50厘米左右。每面刻三個佛龕,內龕石佛像各一面。從第二層到第六層,整個寺院舍利塔塔的外形略有增大。從第七層到第十二層逐層縮小。使之成為稜柱的形式,外觀挺拔美觀。
寺院舍利塔的塔頂之剎是石制復缽,上冠石寶珠。據《重刊古志碑》報道,僧榮昌見寺廟凋零,塔頂毀滅,······明代塔剎可能已經重建了自己的衣食之資。
這座寺廟的舍利塔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據《重刊古志碑》報道,在舍利塔基臺的四面,塔中軸線的四面分別豎立了大約50厘米的四天王像,意思是四大天王托塔,這在其他舍利塔中是前所未有的。
總的來說,這座寺廟的建築塔的價值不僅在建築時代和建築過程中,而且在寺廟建築塔的關係、塔形和雕刻藝術中也有獨特的特點。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塔的歷史和建築藝術是一個罕見的對象。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