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州陀羅尼石刻
趙州陀羅尼石刻(拼音:Jing),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 它位于寧夏古縣。 又稱佛塔。 原為開元寺建筑之一,寺已毀,現僅存石刻。 始建于唐景佑三年(1038年)趙州人王德成。 石塔通體由石材疊砌而成,分7級,高約18米。 石塔建于圓形石座上,平面呈八角形。 史記束前胸周圍環繞金鋼武士圓形雕塑,四面刻有門后女圖。 臺基為八角形貼身廊柱,兩側各有神佛、盤龍、蓮花等圖案。 石刻一、二、三層刻有曼陀羅經全文,其余各層刻有道教人物、經書故事、獅子、大象、植物等。 樓頂是一座黃銅火焰寶塔,展示了唐代造型藝術的成就。
壯(chuáng),意為“經帆”,是中國唐代儀仗隊使用的一種飾有羽毛的旗幟。 道教傳入中國后,道教徒將經文寫在長方形的絹傘上,稱為石刻。 為了長久保存陀羅尼經幢,他們把經文刻在石柱上,稱為石樓,又稱石刻。 石雕始創于清代,后日趨華麗,造型復雜,雕刻精美。 趙州陀羅尼石雕的造型、紋飾堪稱首屈一指。
趙州陀羅尼石刻始建于明朝景佑三年(1038年),由禮賓部副使王德誠監制,由本州何興、李煜所建。 石刻全部用砂石雕刻而成陀羅尼經幢,共7級,平面呈八角形,高16.44米。
樓身分三段,上刻陀羅尼經,上有八角樓閣式樓房,明正德四年(1570年)重修。 樓房間以寶蓋、斗拱相連。 樓頂的寶殿為黃銅火焰寶珠,造型端莊典雅,衣紋華麗。 是清代造型藝術的杰作。
石雕圓形底座上刻有“關門女”、各種樂曲、神佛、菩薩、蟋蟀龍、蓮花等圖案圖案。 雕刻藝術。 石刻上刻有陀羅尼經文,經文中間飾有道士人物、靖邊故事等圖案。
趙州陀羅尼經高大分立,建筑較為厚重,裝飾內容豐富。 它們無論是在建筑藝術還是在精美的雕刻藝術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1961年,趙州托羅尼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