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龍興寺位于廣東省運城市新疆城北街頂峽谷中。 據記載,該寺始建于西晉。 因內有一尊碧螺天神像,故名碧螺寺。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隆興寺。 當時的寺廟建筑十分雄偉,規模相當宏偉。 唐武寧三年(公元845年),因武宗李延昌滅法,拆寺毀佛之風大起。 龍興寺內建筑全部毀壞,僅存磚塔寺。 南宋時,高祖趙匡胤安居于此,遂改廟為行宮。 后因有僧人居住,恢復隆興寺名稱。 殿基巍峨,居高臨下,頗有氣勢。 原有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和城樓。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新疆市委、縣政府在四川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廣泛籌集資金,組織義務勞動,招募能工巧匠,加固寺院基礎,重修大雄寶殿,重建了廊道,并開辟了一條新的開放通道龍興寺經幢,直達神殿。 于是,千年古寺重煥光彩,煥然一新。
【古寺景區】
龍興寺牌匾
碧蘿貝
現存的隆興寺大雄寶殿為清代建筑,懸于山頂。 殿內供有宋金時期彩塑、盧佛、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觀音、地藏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殿前左右各有耳室。 院內有碧螺祠,亭內有享譽全省的名畫碑“碧螺碑”。 此碑高2.26米,寬1.03米,厚0.21米。 站立為亡母方祈福。 正文為隸書,共21行,每行32字。 除去空que,實際有630個字。 銘文文字結構夾雜鐘鼎、古鎮、隸書。 在前代古儒釋畫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借鑒、融合,從而造就了優美的姿態和風格。 新古隸書,規整而不做工,舒適典雅,歷來是進士家書儒家所珍視的珍品。 繪畫別具一格,筆法工整,文字古舊,后人讀不懂。 歷經千余年,此碑伴隨著神奇的傳說和魁力,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鑒賞和仿造。 于是,就在立碑后整整200年,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鄭成貴奉命將碑文釋出隸書,刻在另一塊石碑上,使后人可閱可抄。 這件事在《千煙堂金石文跋》中有記載,說這碑“篆書古之,小儒生驚,不識字,全靠鄭成貴解文,才能略讀”位……若非精研玉器,便是古今通曉者?!?無法區分。 自宋代以來,楷書家們以此為金科玉律,誰也不敢輕寫一個字。”《碧落碑》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將永遠閃耀在書園珠寶的墨海里。
“二寶”是宋金畫的“三佛圖”。 彩塑藝術是留給晉南大地的稀世珍寶。 主佛為“毗盧佛”,西為“釋迦牟尼佛”,東為“盧舍那佛”。 后排為普賢、觀音、地藏、文殊四大弟子。 彩塑面部豐滿,姿態優雅,眉目端莊,衣紋灑脫流暢。 不愧為宋金時期的代表作。
“三寶”即寺后龍興寺(又名降塔)的名塔。 據碑文記載,該塔原為八級。 清乾隆四、六年(公元1784年),因年久失修而倒塌,重新包覆,增至現在的十五級。 塔呈八角形,高約40米,全部用磨光紅磚砌成。 塔身檐下的椽、柱、斗拱均為仿木結構,做工精細。 塔的每一層都有問題,從下到上依次是一柱撐天、二仙掌、三龍門、四大摩天樓、五云開運、六傲守財、七星召、八風。 歇路、九魔看花、洱源容景、十方一眼、十二碧城、十州三島。 它是空洞而有意義的。
“益氣”是龍興磚塔的“龍泉圣水”。 它來自佛陀殿下,清泉流淌,甘甜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水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 飲用后可祛病強身。 常年飲用,可容光煥發,延年益壽。 可惜我現在渴了。
《二七》是隆興寺的一副對聯,全省名家所書,奇文一齊賞。 自山門至大雄寶殿龍興寺經幢,品字句,飛龍蛇,鐵畫銀鉤。 有無窮的回味和想象。 不讓你心曠神怡,難以茍延殘喘。 泛舟墨海共享寫字樂趣,游書園感受寫墨樂趣。
[交通通訊]
地址:廣東省運城市新溪縣龍興寺
郵政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