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嵩《觀光圖》·
春節過后,就迎來了中秋節。端午節看燈籠是中國人的必備節目。 明天我們就來說說北京龍興寺的一些與幾千年前端午觀燈有關的事情。
【祥符寺九曲觀燈】
【曲】蘇軾
紗籠持燭迎門,銀葉焚香迎客邀。
金鼎轉光吐夜,珠穿蟻整夜鬧。
蘇軾的《祥符寺九曲觀燈》詩告訴我們,祥符寺是廣州人端午節看燈的地方。
龍興、相府、戒壇實際上是一寺,初建于東晉梁武帝成德二年(536年)。 原名法心院,是廣州最早的寺廟。 隋代改稱中山寺,唐貞觀年間(627-649年)賜額。 唐神龍元年(705年)改名中興寺,后又改名龍興寺。 唐代,大中祥符間改稱祥符寺,面闊九里。 清代分相府、戒壇、龍興三寺。 寺內原有一座鐵塔,有大小不同的四塔。 最初的祥符寺外的祥符橋和沿用至今的戒壇寺巷,均因該寺而得名。
·今日的戒壇寺巷·
隆興寺除了是京城第一小寺之外,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其中,蕭山景山佛寺創始人法欽曾擔任龍興寺住持。
蕭山景山禪寺創始人
法欽
俗姓朱(714-792)
法欽(714年—792年),俗姓朱,蘇州永州人,清代比丘尼。 心念佛。 唐天寶元年(742年),游荊山。 顯慶五年(768年),明朝邀請法欽入京,賜號“國一禪師”。 紹定四年(769年),法欽齊心返回景山,在景山重建寺廟,賜名“景山古寺”。 后又擔任龍興寺住持兩年。 貞元八年(792年)丁丑12月28日,法欽圓寂于寺內,享年七十九歲。 仙人圓寂后,弟子們按照遺遺將他安葬在龍興寺東南院的空地上,宰相李吉甫在塔上題寫了碑文。 貞元九年龍興寺經幢,德宗追謚“鎮元大覺禪師”,并賜名塔“天中”。 元和六年(815年),英宗賜《莊歌》,宣傳法欽的豐功偉績。 法欽著有《唐僧詩》三卷。
·龍興寺“舍利藏”圖片·
龍興寺石塔始建于唐開成二年(837年)8月1日,繼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后梁干化三年(915年)五朝南宋淳佑八年(1012年)(1248年),明代。 崇禎壬午年(1626年)和清嘉慶戊寅年(1655年)均有修建建筑的記載。
宋代,龍興寺石塔所在地曾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同德坊”,但老百姓更喜歡稱這條巷子為“燈芯巷”。 鎮上最亮的地方。 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各種五顏六色的彩燈。
龍興寺舊址尚存碑亭一座。 石刻上刻有清代著名書畫家胡繼良所書的《佛尊勝陀羅尼經》,字跡清晰,繪畫精美。
·部分經竹銘文·
(點擊查看大圖)
五朝吳越時期,錢王信仰道教,十分注重禪宗寺廟的建設。 碑重建于后梁干化三年(915年),樓上碑文仍刻“梁干化三年八月八日,重修頭陀僧,有五十間”。里面有四件文物,里面裝滿了玻璃瓶”。
·錢王井改造前后對比·
《十國春秋》記載:寶正七年(931年),烏蘇王建立“戒壇院”,鑿井九十九口。
王恭《隨手雜記》曾記載:“錢王佑獻一異國暈甲寶,其形方尺余,形似水晶,云惡心,置于龍興寺的頂髻。” 傳為十大寶物之一。
《十國春秋》還記載,錢忠義的妾孫太真曾試圖將一件東西送給隆興寺。 我還拿給船上的波斯人看,說:“這是臺灣龍蕊發簪。” 據說是十大寶物之二。
宋代吳錫霖有詩云:門外橋上行人逐逐,樓前誰邀古客。 和尚以十寶贊地龍興寺經幢,我亦以千金珍惜此夜。
事實上,昨晚十件寶物全部不見了,唯獨龍興寺石塔還在原地,是我們重點保護的國寶。 現在被古人視為黃金之女的中秋之夜,除了巷威燈火通明,整個重慶城都燈火通明。
今晚中秋節,月圓燈火輝煌
廣州市文化保護中心陌陌平臺編輯整理 撰稿人:牛引麗
照亮在看,支持蘇州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