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隆興寺中軸線末端的毗盧殿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須彌座兩座,分別為該寺金、明兩代高德方丈和高僧所立。 。 北側有金光慧大師石刻,西側有明夢堂僧人石刻。 作為禪宗藝術的一種方式,它們不僅為研究元始道教和龍興寺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且與紅墻寺院的殿堂、樓閣相得益彰,使寺廟更加莊嚴。
光慧法師的碑文刻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0年)。 它由青石雕刻而成,螺旋堆疊而成。 原高度為613.5分米。 底部為長方形土襯石,周長分米。 其上八角藻井上刻有一周覆蓋蓮瓣的寶物。
兩層石塔基座八面,四面雕刻獅頭,四面素面。 木獅頭向外突出,胸鰭外漏,支撐地面。 因為猛獸的背鰭中部向外擴張。 還有精雕細刻的麒麟頭、精雕細琢的貔貅獸首。 三層的基座也是八角形,每輪都雕刻著一個蹲著的摔跤手,上半身裸露,下半身穿著裙子,腳向外翻,雙臂或撐在膝蓋上,或向下舉起,斗篷裹住雙臂爬了上去。 又肥又壯。 三層的座位之間用不等邊的素石板隔開。
三樓有方形的單層簇狀向上生長,每片蓮瓣上都雕刻著一朵蓮花,充滿了時代風格。 一層建筑矗立其上。 樓身呈八角形,高98分米,樓上刻有銘文、陀羅尼經、樓建年代及功德師姓名,均以楷書鐫刻。 第二層建筑結構與第一層相同,高60分米,上面刻有額頭。 由于風化嚴重,額頭文字部分已無法辨認。 據《常山鎮世志》卷十四可知:“初日樓一尺五寸五分,面八,寬七寸,額上二十四個字,每三字一行,楷書:“大遼果山東路,真定獨僧路,改光慧法師舍利石塔銘”。樓體第五層為低柱,高36分米,仍為八面,下半部分劃分明顯,每層均呈長圓形,橫刻肥皂形大石像,共五層,其間飾有八角形寶蓋和方形上翹的豆莢。五級雕塑,一級寶蓋八角處雕有圓形獸首環,還雕有吊結,內容不太一樣,其中七級是慢雕簾子,一串垂垂的櫻花內環道路上,一尊身著齊肩袈裟的佛坐在垂掛的櫻花道上,佛身上飾有身燈和頭燈; 洞內,觀世音菩薩蹲坐于肥皂中,一只腳抬起,另一只腳下垂,下垂的腿由一只手持蓮花的猛獸支撐。
第二層建筑上部的八個寶蓋上都飾有巖石形狀的長方形肥皂,每塊肥皂上都雕有兩尊不同坐姿的雕像趙縣陀羅尼經幢,應該與道教故事有關。 五級樓身已失,但據1957年圖紙記載,尚有一層寶蓋和由仰蓮、伏波、寶珠組成的樓頂。 失落建筑物的高度為111分米。
此造像為金大定二十六年四月一日石刻,由龍興寺冀東院后弟子所建。 由于建筑周圍面積狹窄,緊鄰宮殿一角。 縣令祖澤榮集資買下這塊空地,遷至東馬路南側,并立石桌香爐以永遠支撐。 1966年,因石刻周邊已成為耕地,不利于保護,經批準遷至現址。
建筑主體的第一層是石雕的主要組成部分。 從南鄭起,有《鎮陽龍興寺山西東路杜僧記改光慧法師碑文序》35行,足足31字,占四面。 沙門洪道術。 其余四枚主要刻有《尊勝陀羅尼經》,共30行,31字。 從序言內容可知,光慧法師是蘄州角頭村彭城劉先生的小兒子。 父親投票兩年后,進入真定府龍興寺傳教書院任教。 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被甘公贊譽為“清國粉蘭”。 受優婆塞戒后,曾云游方智、羅、德、泰等地,博覽經書,尤深研五百法,在當時聲名無敵。 后塔城書,請傳燈十年,學子齊聚。 天會時期,真真定府龍興寺,其間宗派之風廣為流傳。 皇通中夏授浙江中路都僧路判官,賜予子元明大德。
貞元二年(1154年)遷都僧侶,改光慧大師。 晚年修建大覺六祖堂,出版《百法碑》。 大定七年(1163年),號彌勒,七十八歲圓寂,僧拉五十八歲。 根據序中“連百法五圖之義”、“出版白法板”等句子分析,光慧法師應是克陽慈恩派的比丘尼。 該教派是中國道教中的一個大乘教派。 因住慈恩寺的創始人玄獎及弟子奎吉而得名。 同時,根據《開深密經》、《禪師國土論》等,本派主張用單相,即“依他相”(諸法皆以其他因緣),并以“算一切執相”(無明癡執存在)和“圓或實”(圓滿成就的真實顯現)來解釋宇宙萬事萬物的本質,所以是俗稱“法相宗”。
西側的孟堂僧塔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為漢白玉八角七層仿木塔結構,高9.13米(圍墻3:4)。 底部為八角形素石底座,周長73分米。 上面有一個八角形的香案,上面有一個八角形的藻井。 縫角刻有武士、獸頭,因風化侵蝕,已模糊不清。 祭壇上有一個長方形單層上翻的吊艙,上面矗立著一層建筑。 該層建筑呈八面體形狀,高150分米。 南鄭二印樓額刻兩豎線,隸書大字,十字,今數理已不可辨。 咒語。 從東北至第七、二行刻“大佛頭楞嚴心咒”,第七、三行至第八、六行為“佛無上勝全持咒”。 整行有 50 個字符。 八、七句后,有五行四十五句,贊頌孟塘僧人。 以上六層寬度縮短,依次收集積分。 第二層各為鍋門,內雕獸頭。石碑上刻有喇嘛塔漢白玉圖見右圖。
雕塑石塔的第三、四、五層均雕刻有道教故事。 第六、七層正面雕有神像,側面刻有佛皂。 每層檐下均雕椽,檐上雕瓦脊。 1、七層屋檐下有筒瓦,樣式為一斗二升麻葉。 樓頂由仰蓮、蓋碗、花瓶、桃形寶珠組成。 1964年,因建筑傾斜,在原處重建,并在樓基中發現了袈裟、拂塵、念珠和一些元明時期的錢幣。
孟堂是明代龍興寺的比丘尼之一。 《龍興寺志》有傳記,抄錄如下:“老師本籍安國東蘇村范金子,十二歲入弘福寺為僧,持戒廣行。密林中,石剛法師立墳二年,高母立墳千日,涼雙寺拋竹燒指供佛,住龍興寺重修摩尼殿,清凈業。公書畫,游伏牛,明日各山書寫法華、金剛、阿彌陀佛、藥師三十部經,并印印江南佛寺大藏經,藏于龍興寺乘巨船而過,他就像一座石佛寺。傷人、和玄、牛福、化墜、廣沖等各種奇事,墓碑記載詳實趙縣陀羅尼經幢,乃道教之高境界,能感動造物。 卒,享年七十歲。嘉慶十一年三月,葬于京都天寧寺府邸。 袁家東郊,炎龍龍泉井亭西,凈明佛塔在藥師殿西,皆高約五尺。”
該建筑,“乃高桿柱,以諸帛帛莊嚴,建于佛前,以顯眾,鎮妖”。 唐初,譯有《佛尊勝陀羅尼經》。 經曰:“告皇上解說,魔神有陀羅尼,名如來佛定尊勝,能凈除一切惡道,能凈除一切生死煩惱。有人聞聞,一聞,上一代人所造的一切惡業,都將被消滅。” 又云:“四街結界,置陀羅尼,合掌恭敬……難民名摩訶薩楚(大漢)”。 由此,延慶刮起建塔之風。 就這樣,在柱子上寫了陀羅尼經,以造功德。 為什么他們要用石柱呢? 華表的形象簡單,因為它模仿了塔的形狀。 我認為這似乎有促使石頭堅固且不易破碎的動機。 早期石砌建筑的造型比較簡單,只有座、身、頂。 宋代以后,造型日趨復雜,樓體開始有等級。 優秀作品。 金代的石刻繼承了舊制,但隨著皇室對道教的尊崇和支持,龍教蓬勃發展,更盛行各地。 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國禪宗·金代道教》中提到的代表作之一——河北藁城龍興寺東方石刻,就是指光慧大師的雕塑石塔。
石刻作為道教的產物,不僅以道教題材為題材,而且充滿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它們是研究禪宗藝術發展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龍興寺的兩座塔也說明了這一點。
作者:歐陽廣斌@文上縣大城木色廠 2016-04-15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