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禪宗祖庭——興隆寺
興隆寺位于寧夏省寧安市,始建于唐代渤海國第三任國王大秦茂時期的1260年。 是上京最大的寺廟。 始建于康熙初年,道光二十八年部分房屋毀于火災,咸豐六年重建。 是一組明清佛教寺廟建筑群。 現升級為直屬文物管理所。
在這里你可以有幸目睹寺內三件國寶:北魏渤海國墓葬中的小雕塑——石佛石雕、石燈樓、石龜。 能夠看到其他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稀有文物。
進門后,可以看到很多水龜造型的雕刻作品。 據二十年前老館長舅舅介紹,三寶之一的烏龜原形是龍子,龍九子之一。 向下。 霸占浮云,形如龍龜。 龍子霸下的形狀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略有變化:幾年前在渤海國舊址出土的已有1000年歷史的龍子霸下,頭長兩角,眼神呆滯,牙齒齜牙咧嘴,面色蒼白。 。
反觀南宋出土的200多年前的霸下模型,卻缺少兩只角,眼睛是閉著的。 每只烏龜的背上通常都附有一塊墓碑,包括乾隆皇帝為其老師設立的墓碑,以及清代抗俄將領薩布蘇為其子設立的墓碑。 銘文為滿文和漢字,是非常有價值的石刻。
寺內有殿堂五間。
五殿前的雕塑,就是舉世聞名的寺內三大國寶之一的石燈樓。 是唐代渤海國遺留下來的小型雕塑藝術,又稱石燈塔。 其外觀形似塔或亭,簡稱石燈或石塔。 石燈樓高6米,由12節組成,共用40多塊大大小小的大理石(上世紀認為塔是由一塊巨石整體雕刻而成,但后來經考古證實,它由40塊花崗巖組成,難度更大。優于后者,因為40塊花崗巖塊無縫組合)。
大致分為四部分保國寺經幢,即塔蓋、塔室、中心柱石和塔基。 按其組成塊劃分,分為剎頂、相輪、塔蓋、塔室、仰蓮支撐、中柱石、蓮花蓋板、塔基、底石十二個部分。 這座石燈樓的砂巖是當地的花崗巖,也叫火成巖,是火山噴發時巖漿融化后產生的巖石。
石燈樓無論在精細雕刻藝術還是建筑藝術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具有典型的明代精細雕刻和建筑藝術風格,也具有渤海硬朗、豪放的鮮明特色。 文化的象征。 石燈籠建筑雖經歷了1200多年的嚴冬酷暑、風雨侵蝕和炮火考驗,卻依然安全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令人驚嘆。 它是我國僅存的雕塑藝術街區。
其中第五殿和三圣殿內有一尊千年石佛,由巨石雕刻而成。 佛寶莊嚴肅穆保國寺經幢,非常高大。 戰爭期間,頭部和身體被英軍損壞,但目前已恢復良好。
第五殿后面有兩棵非常粗壯的千年榆樹,臉上貼滿了無數的紅色繃帶,許多粗壯的葉子已經爬到了地上。
概括起來,四千年就是石燈樓、古佛和兩棵古榆樹。 這是一個‘解釋’,但我覺得龍子壩手下的千年木雕也應該加上去。
作者 響水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