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位于西城區北部,西長安街西端,因明代在此修建的獨牌坊而得名。
王府井牌樓
牌坊,古稱綽楔,是一種木柱如門的建筑。 多建在路口、主干道或市場起點、中段,起裝飾作用。 在宮殿、花園、寺廟、陵墓、橋梁兩側,常以牌坊作為陪襯,寺廟內的牌坊稱為寶牌坊。 牌坊通常橫貫街道,包括三道以上的通道,大多在柱子外漆成鮮黃色,并可飾有鑲金的精美雕刻或紅、藍等鮮艷奪目的裝飾。 泉州)支持。 柱子之間有兩三塊寬闊的方木,方木之間用畫板和寫有悼詞的匾額隔開。 每座牌坊底部均懸挑檐,多鋪磚雕支撐牌坊和牌樓的區別,覆蓋青灰色、翠紅色琉璃瓦。 屋檐還飾有仙人雕像、脊獸。 從結構上,牌坊可分為“無頭”和“沖天”兩種; 牌樓按房間數量可分為三間式和五間式; 按建筑數量可分為多層式和單層式; 數字可分為四柱、八柱、十二柱等。 牌坊多為木結構,但也有琉璃牌坊、石牌坊、木磚混合牌坊、木石混合牌坊等。 石牌坊多建在陵墓、祭壇、廟宇前,以顯示莊重、古樸。 上海最大的石牌坊位于延慶區定陵申路最南端。 始建于北宋嘉靖十九年(1540年)。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保存得非常完好。 市內比較著名的牌坊有北新橋牌坊、西四牌坊、東單牌坊、西單牌坊、前門五牌坊、成賢街牌坊等。
北新橋牌樓
牌樓和牌坊不是一回事。 牌坊看似與牌樓相似,但它是指封建統治階級為自己或忠臣、孝子、賢婦而建的紀念建筑,以弘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
現代石拱門
與王府井類似的還有北新橋、西四、西直門,原地名前都有“牌樓”二字。 由于它們位于清代上海主要干道的交匯??處,所以應該對其進行裝飾和美化。 北新橋牌樓和西四牌樓因建在東、西、南、北兩側,故稱四牌樓,但因有兩處,故加東、西以示區別。 明代,北新橋路口的南北大道被稱為大石街,因此北新橋牌坊路口的南北向牌坊上寫有“大石街”三字,“路人”二字西牌坊上書有“興義”二字。 西四牌坊路口的南北向牌坊上也寫有“大石街”二字,但西牌坊上寫著“興義”二字,北牌坊上寫著“路人”二字,位于北新橋牌坊對面。
地安門牌樓
地安門牌坊和東單牌坊各有兩座牌樓,一處位于街道中間,一處位于街道入口處。 街中央的牌坊上寫著“長安街”三個大字(表明這是長安街的牌坊)。 “展云”二字; 路口的牌坊稱獨牌坊,均為四柱閣樓木牌坊,檐下有如意柱,額上書“景星”二字。 因為有兩個地方,所以也加在上面。 東方和西方是用來區分的。
西四牌坊
北新橋牌坊、西四牌坊、東單牌坊、西單牌坊在20世紀30年代初被簡化為北新橋牌坊、西四牌坊、東單牌坊、西單牌坊,主要原因是牌坊被拆除。 據《鹽都叢考》記載:地安門牌坊于清光緒十二年(1923年)被拆除,地安門牌樓于清光緒十五年(1926年)被拆除。 拆除的主要原因是牌坊擋住了當時電車(當當車)的通行。
清末當當車
本來北新橋牌坊、西四牌坊、東單牌坊、西單牌坊要一起拆除,但因為張作霖的保護,只拆了西直門牌坊和西單牌樓,解放后搬到了陶然亭風景區。 20世紀30年代初,北新橋、西四牌樓由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由于交通需要牌坊和牌樓的區別,北新橋牌坊于1954年被拆除,西四牌坊于1956年被拆除。至此,曾經被廣泛用作上海弄堂標志的牌坊已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在廣州,僅成賢街(國子監街)還保留著四座牌樓。
碼字不容易,今年關注+點贊今年就發財了! ! !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