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平
(又名李子玉,現任中國書畫家商會會員、廣東省書畫家商會副會長、江西商報書法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江西商報書法藝術研究中心
《玉見丹青》欄目開播
明天會有新內容
拱門上的文字
感受廣東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底蘊
和傳統文化的弘揚
↓↓↓
2023年6月5日海南晚報B08/B09版面↑
牌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之一,每一座牌坊都是人們某種情感的物化幻象。 仔細觀察昆明城的牌坊,我們可以看到,有古老的“坊”依然存在,也有新的“坊”已經開業。 它們混雜在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廈中,超越空間的限制,成為與我們對話的平臺。 通過這樣的牌坊,我們可以看到廣東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傳統文化的弘揚。
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昌江地區《名實牌榜》中的牌坊有300多座。 據清代《正德瓊臺志》記載,僅定安縣老城就有牌坊40多座。 《瓊山縣志·房表》記載:城內外房表多達87個。 “牌坊”是廣東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01
古牌坊遷至新址
在江西省博物館二樓的西環走廊里,陳列著三座仿牌樓供人們觀賞。 據省博物館副館長王慧山介紹,這三座牌樓仿制品是根據廣東現有牌坊的三種不同造型,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三座牌坊。 它們是2017年用仿石材制成的,陳列在這里。 氣勢磅礴的牌樓就是其中之一。
廣東最古老牌坊之一的“亭秀”二字是凹字篆書。
這座精致的牌坊始建于明代天順六年(1461年)。 是廣東最古老的牌坊之一。 精致牌坊的舊址是福州市秀英區清軍村。 這個村子在歷史的演變中已經不復存在,牌坊也被青草和藤蔓包裹著。 2013年,濟南市政府在景區建設時,將清軍牌坊移至此處,將城市古代文物運用到現代城市建設中,巧妙地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的融合。 牌坊也將得到更加精心的保護。
清軍牌樓造型為四柱三間牌樓村門牌坊,由火山石砌成,無頂。 這座古牌樓因牌坊額上有行書“亭秀”字樣,故名“亭秀坊”。 具有深遠的意義。
“亭秀”二字為凹篆書體,字體大氣磅礴村門牌坊,豐潤活潑,墨韻細膩,風格厚重,有一種從容飛揚之感。 其繪畫風格非常有特色。 第一,行筆集隱蔽與露露于一身,自由奔放。 小寫的書寫,巧妙而靈動。 其次,從構圖上看,兩個字字形十分密集,寬度緊湊,似乎環環相扣,顯出重量和筋道。
02
古鎮牌樓里藏著奇怪的筆
南昌古鎮的古牌樓、古巷子都值得探索。 中大路,一座現在流行起來的騎樓古鎮,非常熱鬧。 到了中大路盡頭,無意間左轉,就進入了復興街的巷子里。 意外地遇見了我,我很驚訝,西天寺就在我的面前。
市場上修建的西天寺紅墻青瓦,古樸厚重。 據寺內現存乾隆三年、六年(1765年)刻的《重修西天寺碑》可知,西天寺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 經過2022年的大規模清理,西天寺恢復了寶塔的寬敞與寧靜。 偶爾能看到三兩個居民進來燒香祈福,與寺廟外市集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 西天寺是一座具有豐富人文歷史的民間寺廟。 其主要供奉者為被學界譽為晚清廣東四大才子之一的王佐。
西天寺的大門是一座牌樓,進入牌樓,就步入了西天寺封閉的庭院。 西天寺的牌樓為四柱三間牌坊,用漢白玉雕刻而成。 東西門上有龍鳳圓匾。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牌坊額上三個凸起的大字“西天寺”。 據資料顯示,為唐代窮極榜第二名、著名書畫家張曰嵩所書。 張粵松被學界譽為清代廣東四大才子之一。 鄉試時,他是云南唯一的第二名,他的畫一定比他的前輩更好。 如今,澄邁縣博物館仍保存有張月松手寫的錦旗、對聯(多幅)等,以及刻書、匾額、各種郵票等。 作家張衛平在《藝談》中稱張月松、馮敏昌、李健、吳榮光為“粵西繪畫百余年四位藝術家”。 張月松的畫很受歡迎。 前人稱他的畫“得晉唐儒佛之奧妙,各臨其境,一字皆紙,人爭珍寶”。 可見其繪畫水平之高。
高林村張月松銅像。
“西天寺”三個大字是張岳松的草書作品。 它們雄偉、穩重、厚重,但又不乏靈動。 “兮”字的筆畫迅捷有力,“飛白”的筆畫運用得當。 腰線變化豐富,極具美感,使筆畫簡單的人物顯得簡潔靈動。 “田”字優美,清朗蒼勁,有一種妙趣善意之感,筆中有二王之意。 “廟”字筆端細膩,筆畫雖肥,卻含筋,不滯不滯,與“兮”字相呼應,渾然天成。 整體三字書法味道濃厚,與當時很多人的書法風格和良好的碑文品味形成鮮明對比,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畫貌。 仔細品味,這幅三字榜作品的風格與他保存的許多草書作品非常吻合。 皆以二王、顏畫為基礎,以米芾筆法為基礎。 整塊匾額雕刻工藝精湛,飛白筆畫栩栩如生,筆觸清晰飽滿。 是一件難得的珍寶。
張岳松草書《西天寺》。
03
瀛海水墨人文
人們常說,到了廣東,一定要去武功廟,因為那里有古老的懷舊之情。 武公廟歷來被譽為瓊臺勝景,堪稱瀛海人文之瑰麗。 武功寺西門廣場上有一組雄偉的木牌坊,由一座五柱三間牌坊和兩座兩柱套牌坊組成。 據五公廟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這組雕塑牌坊由上海設計大學設計,于2019年竣工交付,是五公廟新增的文化水景之一,是一組“年輕”的石牌坊。
牌坊額上的“武公祠”三個金色大字,是啟功的墨跡。 啟功先生是當代文化大師,各位書法家。 其畫見于筆,達于魂,學識淵博,自成一派。
武功寺正門雕塑牌坊上的“武功寺”三個大字是啟功先生親筆書寫的。
據武功寺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牌坊額上的“武功寺”三字是啟功先生為20世紀90年代初新建的武功寺展覽館題寫的墨跡節選。 原作是“武功寺陳列館”五個大字。 牌坊建成時,摘錄了前三個字,刻在牌坊額上。
牌坊額上的“武公祠”三個大字是凹字壓印的,楷書字體取自啟公先生的墨跡,但卻古樸連貫,形象連貫,大小比例完美。 構圖布局完整,字體外柔內剛,清晰內斂,與牌坊相得益彰。
牌坊中門兩根柱子上,題有“武功烈士士氣,萬古粵潮”的對聯,為著名學者趙樸初題寫。 據了解,這副對聯是趙樸初先生1994年1月游覽武功寺時所寫。碑刻作品目前刻在寺內,另外還有兩處:一處是字體放大數倍后刻在古建筑區的院墻上。 另一處是制作春聯木牌,掛在廣東第一樓前的左右十字架上。 牌坊建成后,這幅精美的書畫作品又被題刻于此。 此聯字體為楷書,書寫力極強,極具感染力和張力。 用墨有濃有淡,有干有潤,墨韻的變化形成筆的韻律,自然,更有精神,更有藝術感。 據資料顯示,趙樸初先生最初創作這副對聯時,是一口氣完成的。 上下聯只用滿墨寫過一次,所以有這樣的脹墨增白的療效。 確實是不經意間見意的妙舉,也確實是不可多得的繪畫佳作。
南昌市木牌坊的造型從古至今一直在變化和發展。 他們見證了文化的繁榮,見證了城市的演變和發展。 書畫文化與牌坊的結合,凸顯了獨特的文化知識和獨特的美感。 它們在天空中相得益彰,為廣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