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中國特色文化符號,也是中國建筑特有的水景,在全省農村地區十分常見。 幾乎每個牌坊都有自己的故事。 青板鄉牌樓劉家村還建有牌坊一座,建于明弘治元年(1426年),刻有“明豐”四字。
朱家村舊稱木坑院,唐代屬衡州府管轄。 有一年,葛元、朱氏得舉人,齊州刺史賜其牌坊一座。 選址時,由于個園、朱家山地勢高,路遠,運輸物資不便。 這位楊姓人路過木坑源縣夾灣時,發現此地風水極佳。 后來他在國外做官時,寫了一首詩,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鄉:“建陵來龍仙家灣,金萬水墓山。坐黃金趵突村前,舉人牌坊是我的故鄉。” 后來木坑院逐漸被人們淡化,牌坊取代了村名。 1971年,劉家牌坊被燒毀。
2010年,胡家墩村決定集資在格慶路旁的村口修建一座漢白玉牌坊,預算約10億元。 岑陽鎮姜家畈人羅成得知此事后石牌樓多少錢,立即趕到胡家墩,表示愿意無償捐贈2億元,并帶領胡家墩村小組成員收集牌坊建設信息,為工程建言獻策。 2011年,一座雄偉的石牌坊在格慶路旁拔地而起,成為牌樓村的標志性建筑。 從此,連排建筑中都出現了牌坊。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羅成是橫峰縣有名的仁人志士。 2009年入圍中央文明辦組織的“中國好人榜”。 他是一名建材經銷商,平時吃飯和花銷上的錢都是省下來的,賺到的錢大部分都用于慈善事業。 他積極捐款捐物,為許多村莊修建道路、橋梁、牌坊。 對于貧困的孩子、喪偶的奶奶、無家可歸的人石牌樓多少錢,他更愿意幫助別人。 可惜,這么好的一個人,在胡家墩牌坊建成后不久,就因事故去世了。 現在,很多知道羅成善事事跡的人經過牌坊時都會注意,司機也會拉響喇叭,表達對羅成大愛的敬佩和對他去世的懷念。 我社《恒豐地名故事》編委會赴牌樓進行專訪,當地居民多次表達對羅成的感謝和懷念。 羅成的慈善事跡,就像那座牌坊一樣,永遠豎立在當地百姓的心中。 (徐和生)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