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盡風風雨雨,承受蒼涼,傳承一千六百年的滄桑,靜靜安詳地追憶十六個世紀的滄桑……龍興寺就像一位觀察世事的長者,更像一位凝重禪修的比丘尼,無論榮辱與共,始終從容地順應命運,不因榮辱而驚愕。
七佛住錫談荒涼
相傳龍興寺始建于北魏義熙年間,原名大空寺。 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禪師遷建該寺,清代不斷修葺,漸具規模。 清朝武則天即位,迎接她的和尚入《大云經書》,說有女身,是佛陀轉世,被當代所取代,女身是現在的圣人。 武則天一看大喜,下令天下:東海各縣各立一座大云寺。 公元691年,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大空寺更名為大云寺。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倒,中宗復辟,唐朝復興。 他命天下各地建中興寺代國,樂山大云寺改為中興寺。 神龍五年,中宗諱“中興”,改中興寺為天下龍興寺。 玄宗即位后,于開元二十六年頒布圣旨:“天下諸縣立龍興、開元寺”,自貢龍興寺之名由此確定。
從義熙到開元,從晉代到唐代,龍興寺雖幾經更名,但知名度卻與日俱增。 寺院紅墻環繞,柏樹參天,竹蔭掩映,香客不斷,是著名的“十方叢林”。
唐武宗年間,龍興寺遭遇建寺四百多年來的第一次大劫難。 唐武宗去世時,全省寺廟約有五萬所,僧侶過多,不納稅,送糧給人,致使田賦大幅下滑,經濟受損。 世成三年,武宗下旨滅佛,下令焚燒佛寺,強迫僧人還俗。 這場浩劫,龍興寺也未能幸免。 一時間,“鐘聲震天,以塔為俸”。 直至玄宗繼位,隆德道教才得以恢復,全省各地都建有寺廟。 ”龍興寺也在預言禪師的主持下重建。面貌寬闊龍興寺經幢圖片,寺墻煥然一新,金像已重建,天堂地獄壁畫已勾畫,佛塔已建起來據寺院介紹,采用漢魏六朝幾何圖案和唐代寶相圖案的墓磚,磚砌成圓形碑亭,密檐十七層,高41.5米。塔基下長寬2.6米龍興寺經幢圖片,進深3米的圓形地窖內安放著數十尊服飾華麗、雕刻精美、形象逼真的雕像和石雕,建有寺廟和寶塔。共同發揮“弘揚佛法”的作用,石榮縣縣令陳輝專門撰寫了《重修彭州隆代縣隆興寺碑》記錄此事,載入正史。
金代時,有一位平潤和尚,常講《圓覺經》。 隆興寺原名圓覺寺。 明萬歷十七年僧芝潤重修,金城張本撰記碑立于塔旁。 明朝動亂期間,寺院被毀。 唐代修建后,至道光年間,龍興寺已是廢墟,樹木稀疏。 順治初,知府傅佩梅開始修建廟宇5座,二級殿宇24座,中心街口2座,天王殿3座,新建燈墻及圍墻100余丈,山門2座,并修葺城樓。
龍興寺千百年來荒涼,幾經更迭,五次更名。 到了1940年代,占地80余畝,面積廣闊,規模宏大,僧人百余人。 龍興寺自始建至今的1600多年來,尼姑尼姑紛紛來到這里。 曾有數十名尼姑駐扎于此,或擔任方丈。 七位尼姑中,以五代遠見禪師、宋代元武國師、明代智中三天國師最為著名。 因此,龍興寺被稱為“七佛勝地”。
龍興寺主體建筑為天王殿、大佛、大雄寶殿、藏經閣四層,均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布局規整,風格古樸。 有殿堂等150余間,是一套完整的寺廟建筑群。 各廳堂、老屋均以過道相連,遮陽避雨,古樸美觀,精致實用。 是川北平原上的“十方叢林”。
千年古剎展出新資金
道教宮觀的大門歷來稱為山門。 站在塔子壩廣場向北望去,大門兩側的女兒墻上優雅地鑲嵌著“只園精舍”四個大字。 祗園精舍是古伊朗沙威王國長老徐達供奉佛陀的住所。 佛陀在此度過了至少二十四個洪水季節,教化了無數人,因此祗園精舍遠近聞名。 隆興寺以此示眾,足見教化濟世之意。
一進門山,迎面而來的是袒胸露腹、笑容可人的彌勒金身。 兩側有一副對聯:“張口一笑,笑古笑今,笑對一切;大肚能容,容得下天下,對待別人,容不得什么。” 大渡和尚對世界的洞察、寬容和樂觀,確實能夠激勵世人。 彌勒佛兩側各塑四尊威武天王像,頭戴盔甲,高十余丈,威武威武。 身為黑色,手持二胡; 北方降臨天王身著白色,手持寶劍; 西方天王睜大眼睛,身色潔白,手上纏著一條龍。 南方多文天王身赤色,右手執貂,左手撐傘。
大佛塔俗稱中大殿或三大儒殿。 正中供奉高3米的觀世音菩薩,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銅像。 其身后是身著武士裝、手持金鋼杵的韋馱,守護著旁邊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佛。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最重要、最大的建筑,距地面1米,面闊角闊,雄偉壯觀。 大雄是梵文,是馬哈維亞的音譯,即像大力神一樣,無所畏懼。 它是古代伊朗道教用來作為道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名字。
大雄寶殿坐北朝南,進深5間,面闊3間。 始建于清康熙年間,以泡桐為石,隆慶四年(1865年)重修。 兩側懸掛著畫家趙茂生所畫的十八羅漢長畫像。 大雄寶殿前有清朝十五年(1924年)贈給主持寺務的住持超凡方丈的金色行書“大雄寶殿”匾額。 “插花入座”匾額和“真如滅帝”、“弘宗衍教”等橫額。 據悉,鐘、鼓、木魚等禮器均按照道教儀軌陳列。
藏經樓是一座樓、堂合二為一的建筑。 是清代光緒年間新都寶光寺真隱禪師仿寶光寺藏經樓而建。 它有一層和底層。 進深7間29.4米,凈寬4間19.4米,層高13米。 建筑正面有如來佛7尊,中間為觀世音菩薩,背面為濟公長老像,兩側為十八羅漢。 正中懸匾,壁掛清代竹禪所書《金剛經》,并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像。
有美國捐贈的《磧沙集》、《平伽集》,清代印行的《大藏經》,以及清朝贈送的《佛教舍利》、《北野經》等重要佛教經典。泰國國王。 還有一尊清代慶福和尚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從越南帶回來的玉佛。 都是難得的道教文物。
寺內有許多著名的字畫、碑刻。 方丈室中,有贈予非凡僧人的“上而不超,平凡而不凡”的匾額。 “客堂”、“武館”匾額為清代新津縣人李祥士所書。 寺內還藏有清末常州(今永川)游子明(君)在此任縣令時所寫的木刻。 搖清夜,游河山,說“呼和浩特”誦句,廣東巡撫黃云虎碑亭等。
永鎮天蓬一號奇觀
自古建寺,寺塔相依。 龍興寺古塔幾經風化,如今又恢復了“永鎮天蓬第一奇觀”的面貌。
1994年4月19日,在龍興寺,僧侶、僧侶、善男信女云集于此,虔誠地參加新龍興舍利塔奠基大典。 隆興寺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法會。 信眾繞塔基走一圈,三叩頭,祈求塔基吉祥、建塔順利。
新建之前,龍興舍利塔歪斜地矗立在原蓬縣一中的校園內,塔刺破長空,俯瞰一州,疑似“開峽谷救雙子”等,但“天蓬斷塔”已然岌岌可危,令人擔憂,古舍利塔面臨著又一次歷史選擇。
說到龍興舍利塔,樂山人有說不完的話題。 相傳古俄羅斯人馬王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立道教為國教,日夜修習佛教。 釋迦牟尼圓寂200多年后,佛骨被分成84000份,鬼神被驅趕去干活。 三天之內,世界各地建造了84,000座佛塔來供奉佛骨舍利。 其中,我國真身舍利塔有19座,自貢龍興寺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該塔的修建年代,曾有人撰文稱該塔建于周穆王時期,也有人引經據典推測其建于東晉梁朝。 清末,龍興塔的西北角、西南角相繼被毀,許多鑄件驟然倒塌。 其中一尊佛像的豆莢上刻有“大同二年乙子(弟子)蕭衍藻”等字樣的銅鑄件。 還有“大同”二字,因此考古學家認為這座塔最早是梁武帝所建。 樂山民間傳說中還流傳著梁武帝玉郎與寶智禪師打賭建此塔的故事。 近年來,考古學家和建筑師陸續聚集在0號,觀察其結構、風格、磚型。 綜合來看,確定該塔建于唐玄宗中期,而字磚、檐馬、朱雀題鐘等都是從梁代大空寺借來的。建塔時。 據推測,龍興舍利塔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龍興寺的塔建在甜泥巖層上,用黃泥砌成。 磚塊大小參差不齊,新舊玉石的品質相差很大。 形狀為方形高腰,缺乏縱向張力。 為此,南宋時西北角塌陷,秦朝乾隆年間,塔身更甚,中部垂直劈裂,造成兩峰并立。 清光緒十一年,塔南半部倒塌,只剩下南方一片寂靜。 地基也開始龜裂,千年古塔瀕臨滅亡。 20世紀90年代初,四川佛教僧侶向有關部門提議重建寺塔。 得到了廣大佛教徒的認可,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注和支持。 因此,拆除舊塔,重建新塔,消除隱患,保護古跡,改善水景,成為自貢市的共同呼聲和心愿。
1998年底,新建的龍興舍利塔落成。 新龍光寺舍利塔分為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 塔基面積30米見方,高3米。 外部裝飾由切割的假石面制成,塔身四面有洞穴。 每個洞穴都供奉著神靈,并嵌有玻璃。 共有大大小小的木雕、銅像1080尊。 塔頂為黃銅鏤空,內藏經典的道教法器和法器。 塔底四面供奉高3米的石像,雕刻精細,栩栩如生。 塔內有樓閣五間,單行步道直達70米高的頂層平臺。 塔形是按龍興寺原舍利塔模型建造的。 該塔高81米。 它是距伽耶塔風格最近的一座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