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賣店毛利率可達50%
賣特色產品是否賺錢,答案是肯定的。 記者了解到,相對成熟的專賣店毛利率在20%至50%之間。 經過篩選和包裝,一些土特產的品質得到了提高,價格自然也上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 但并不是所有專賣店都能賺錢。 有業內人士強調,與普通餅干、日用乳制品不同,特色產品是相對專業的行業。 如果沒有渠道和資源,做起來會非常費力。
廣州一家專賣店老板胡先生表示,每年最后兩個月生意最好,銷售額超過30億元,凈利潤達到10億元以上。 但不僅是傳統節日,其余時間都是淡季,扣除開支后每月只能賺到5000元左右。
記者隨機從一家專賣店購買了幾款產品,發現中山盲公餅320g、廣公館蛤蜊鳳卷120g、賓雞牛耳餅52g、德廟辣醬餅458g售價分別為25元、12.5元、3.9元和3.9元。分別為元。 22.5元。 在某商場,上述四種特價產品的價格分別為23元、10.56元、3.4元、19.6元,比產品店更實惠。
胡先生表示,每個專賣店的產品都不同,定價也沒有統一的標準。 有些產品比商場貴一點是正常的。 來到這里的消費者也是追求方便,對價格不那么敏感。 一般來說,專賣店的毛利潤在20%到50%之間。 一些專賣店可以買到商場沒有的特色產品,這個區域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據悉,不同類型的特產產量差異較大。 比如干海帶、干香菇的價格就比較透明,收入比較低,而一些海鮮、花膠的收入就比較高。
但受網購和消費低迷的影響,實體專賣店也受到了較大沖擊。 胡先生告訴記者,特別是加強“三公”消費后,對團購訂單會有很大影響。 團購一度占到店內營業額的近一半,但現在已經增長了60%左右。 加上人工、店租等費用的增加,他簡單算了一下,今年全年的凈利潤不會超過12億元,比2012年減少了一半以上。
開網店前景越來越廣
與市場萎縮的實體店相比,網上銷售特色產品更有前景。 記者6月25日在天貓上看到,斥資2億元推出的“安倍客家肉丸”自2013年9月起就已開業。由于其產品質量好,重視服務和運費,加上微博大佬的推薦,五、現已斬獲兩冠,好評率99.62%,已被12638人收藏。 截至6月25日,店內41款單品月銷售額達7.1萬元以上。
一年多前,手頭只有3億元的小娟也成功成為天貓店,主要銷售東江魚、毛魚、辣紅辣椒等四川特產。 小娟的天貓店上個月銷售額超過2.7億元。 雖然她拒絕透露凈收入,但她告訴記者,自己賺的錢幾乎夠支付廣東梅州市區一??套三居室公寓的首付了。
不過,在阿鵬看來,天貓已經落后了,在網店銷售特色產品更有前途。 “十年前,在天貓上賣還可以,但現在我們進入了微商時代。” 去年3月,他在家鄉清遠開了一家客家特產店,兩個月后,他又開設了特產網店“Just”。 。 目前,有一個五人團隊負責線上線下的管理。 同學在泉州做實體經營,還有采購和送貨。 他負責上海地區線上商店的運營,并開發了30多家線下商店。 阿鵬告訴記者,實體店的消費群體主要是教師,他們往往在實體店看到實物后才決定是否購買。 網店主要針對80后、90后白領。 他們主要是想買東西方便,信任同學分享的東西,有較強的消費能力。 目前,實體店與網店的業績比約為7:3。
線上配送生鮮商品仍是兩難選擇
網上銷售特產真的那么簡單、容易嗎? 其實并不是。 據了解,目前熱銷的特產從形式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便于儲存和運輸的,包括干貨、茶葉、燕窩、包裝薯片等;一類是便于儲存和運輸的,包括干貨、茶葉、燕窩、包裝薯片等。 生鮮特產等。后者在天貓比較容易做,但競爭也很激烈。 前者對運費要求較高,風險較大。
“中國農產品生鮮電商發展峰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省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盈利。 業內專家也強調,生鮮特產的冷鏈運費成本比普通特產高1-2倍,但如果門店直接將這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的接受度很低。 因此,如何控制生鮮特產的銷售成本是一個難題。 來自溫州的梁先生也打算開一家網店銷售客家豬肉丸,但仔細算了一下,他發現可能買不起,于是放棄了:優質客家豬肉丸的批發價并不高。低,40元/斤左右。 同樣品質在天貓售價約68元。 只算到上海的郵費,因為需要冷鏈運輸,而且包裝需要泡沫箱、冰塊和紙箱,這樣的材料成本可能要2塊錢,再加上漳州到上海的郵費,頂多不能一斤賺18元。 據悉,如果生意好的話,可能需要租用倉庫、購買冰柜等設備、雇傭勞動力。 算了算,一晚賣100斤會更賺錢。 “早期,每晚銷量能達到100斤,很不容易。”
阿鵬還告訴記者,倉儲的成本不僅僅是開冷柜的水費、電費,還有房租、人工、管理費。 結果表明,倉儲成本高于運輸成本。 還有客家特產天貓店老板告訴記者,可以把生鮮特產和非生鮮特產放在一起賣,這樣運費成本就可以攤薄一些。
中國快遞信息網首席顧問徐勇強調,生鮮農產品冷鏈貨運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為生鮮農產品規模效應尚未上升,市場尚未釋放。 未來,線上特產的貨運仍將依賴中通優選等大型電商公司,規模化發展可以降低成本。 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市場還處于培育階段。
實體店
能不能賺錢就看年底這兩個月
胡先生的門面正對著一個小菜市場,可以和菜市場分流人流。 四年前,他以月租1.2億元的價格租下了這間40平米的商鋪。 包括水、電、物業管理和人工費用在內,每月支出近3億元。 他直言,年底兩個月生意最好,銷售額超過30億元,凈利潤剛剛超過10億元。 但不僅傳統節日剩下的時間是淡季,扣除開支后每月只能賺取5000元左右。
如果地理位置比較差,專賣店就更難發展起來。 他告訴記者,去年年初,一家知名連鎖專賣店在其店附近一個成熟的新村旁開設了專營店,但經營不到半年,就貼出了該店的告示。正在出售。 據其分析,該店位于小區內,但位置不是很起眼,每晚必經的人流量并不大。 雖然老板到處發傳單,但銷量卻沒有增加。 前期投資近201億元打了水漂。
天貓店
賣丸子也賣感情
微博、微信推廣一定不能少
安倍曾經是一家著名報紙的編輯,但他辭去了工作,專心賣豬肉丸。 現在他開的“安倍客家肉丸”店已經在網店排行榜上排名第二。
當初天貓賣的豬肉丸那么多,如何脫穎而出? 他想到利用微博、微信進行宣傳。 同學圈子幾乎就是安倍的“生命線”。 同學們覺得不錯,就幫忙轉發推薦,逐漸積累了一些穩定的客戶。 再加上微博大V的推薦,銷量立馬大增。
安倍感嘆同學圈的力量是強大的。 這也和他賣的東西有關系。 “吃是承載愛的最好方式,如果是賣校服,可能行不通。” 當然,這和食物的品質也有很大關系。 一開始,靠同學,靠推廣,真正堅持不懈地把業務做大,或者靠口碑,靠回頭客。
他還有一招,利用微博、微信進行宣傳。 “和一般賣丸子的人不一樣,我還是一個文化人,我會寫。” 所以,他經常為他的肉丸寫詩。 他的沫沫不全是“買買買”,更是他的人生經歷和對世界的觀察。 他除了想讓你知道他的肉丸好吃之外,還想讓賣家知道他是一個多么有趣的人。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