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五色土| 作者 張雙林
“朝外西街即將啟動改造,將建設室內空中足球場、地下美術館、最美南街”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同時,也讓奶奶們回想起了老朝外西街,那是朝陽門觀巷最早的主街。
1901年的朝陽門(資料圖)
狹義的朝外西街是指從朝陽門到東引橋的一段,而廣義的朝外西街則延伸至呼家樓或更遠。 即將啟動改造的朝外西街,不僅是朝陽門匝道橋至東引橋這段路段,也是朝外西街最有故事的路段。
宋代,這里是糧食進入北京的主要通道
朝外西街至少在唐代就已存在,是元代都城七華門(今朝陽門)觀巷的主要街道。 明代,奇華門改為朝陽門。 清朝時,朝外西街是一條重要的大道,稱國西門空道、朝陽門石路、朝陽門外大街等。清初曾稱朝陽街。 1951年改稱朝陽門觀象街,1956年稱朝外西街,一直延續至今。
最早的朝外西街是一條土路。 東漢時期,為了方便皇室祭祀東陵,前往保定躲避寒冷的莊園,清政府撥款將土路改建為石板路。 據現存《皇昌平石路碑》和《重修朝陽門石路碑》記載,清政府撥款“三十四萬三千四百八四兩,修筑石路。長五千五百八十八尺,寬”。兩尺,兩邊的土路寬一尺、五尺,長度相同。” 朝外西街是御道的一段。 這條路就像唐代的“高速路”。 道路兩旁種有樹木,每隔十里左右建一座涼亭,供行人休息。 這條路建成后,不僅解決了皇室前往東陵、大同“出行困難”的問題,還解決了因水路不暢,南來北往的船只無法進入上海的問題。明代。 當時,通惠河長年停滯,來水不足,水運船只只能在昌平良鄉靠泊,然后卸貨裝上卡車,通過陸路運往廣州。 。 朝外西街路段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這段路,大量的貨物才能進入朝陽門。 據《燕京記》記載,朝外西街原是“以石筑街,糧船抵卸,此為陸路進京之路”。
由于石板路承載能力大,橋面破損嚴重。 乾隆二十五年(1758年),清政府下令重修石板路。 據《朝陽文史》記載地藏寺經幢壓著龍,當時“筑路長六千六百四十四丈,分所黃金二十八萬四千兩,這次重建,歷時四年,厚度減少一千五十六”。腳怪”,卻是從朝陽門一直延伸到永通橋(八里橋)。 因為是王道,工程雖大,但各界高官不敢從中牟利,工匠不敢投機取巧,路的質量比拼。 “郭西門孔道”和“朝陽石路”至今保持了200多年。 直到20世紀80年代,御道石條仍可見。
朝外西街仍沿用舊石板路,直至1942年改為水泥橋面。 1953年,朝外西街稍加寬后,改為瀝青橋面。 六年來,朝外西街雖經多次修葺、拓寬,但基本形態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朝陽門至昌平同區街的性質也沒有改變。
朝外西街 喬健 攝
對于商務旅客來說,有很多繁忙的元宵節
朝外西街是明代貯糧的必經之路。 商旅往來的頻繁,促進了朝外西街兩側商業的繁榮。 起初,大道南側的東文廟每逢初三、十五舉辦燈會,一直延續到清代,正如1935年版的《北平旅游手冊》中所記載:“至今,逢年過節,農歷十月十五至二十八,都有白紙獻花、放獸、拂塵,游人如織,熱鬧非凡。香火很旺。” 其中,每年6月28日的元宵節最為盛大:“全城行七華門,鑼鼓彩旗歡慶,觀者過馬路”,街頭“滿是婦女商賈”。 ”。 元宵節期間,“廟內及三里朝外西街兩側,小販、雜貨很多”。 “廟會給東文廟前的朝外西街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有的人在路邊蓋房開店,有的人在元宵節期間擺攤推銷商品。寺廟的東西兩側都設立了攤位,他們成為固定的攤主,形成了熱鬧的市場。” 按照舊規矩,從每個城門到觀巷方圓兩三里范圍內都會有一條商業街,而朝外西街則因與糧運和東文廟元宵節的密切關系而更加繁華。
1920年代和1930年代以后,朝外西街上相繼出現了永興齋糕點店、太原亨紙店、寶雞茶館、源順永油煤廠、聚祥衣絲布店、五村樓珠寶店等。 東文廟香火旺盛的時候,也讓一些出售祭祀用具的店鋪人氣旺盛。 這條街上最初有榮利香蠟店和天健樓香蠟店,街上還有賣香蠟和明紙的攤位。 更多的。
朝外西街上的許多商店規模很大,歷史悠久。 永興齋糕點店開業于清光緒十年(1880年)。 據記載:“清朝末年,從宮廷縣宮到民間,人人都知道它的名字。到了清朝末年,它的名氣也很大了,一直經營在朝外西街”近八六年的時間,歷盡艱辛,終于完成了歷史為它安排的艱辛歷程。” 大有油鹽店,又名大有醬園,開業于1917年,以腌菜干凈、加工精細而聞名京城,還設有加工、轉運糧食的“糧柜”。可見生意興隆。原順涌油煤廠主要經營油、鹽、醬油、醋,還有粗細糧,在煤廠中,無論規模還是信譽,都是獨一的。可以和大油油煤廠競爭。”
朝外西街上也有很多餐館和商店。 黑煙軒酒樓又名“大洼”,是東文廟一位方士開的。 這家店以前是一家香薰蠟店,掛著大木蠟作為橫幅。 后來,東文廟香客減少,改為酒樓,主要經營面粉。 榮盛軒餐廳擁有客房30余間。 最初是一家茶館,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家餐館。 經營項目較多,可承接年夜飯、婚喪嫁娶等業務。 由于在朝外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酒店旁邊的小西街也被稱為榮盛甲道西街。 榮盛軒酒樓停業后,這里改為“新生”劇場,因這里唱平溪、廣東梆子,所以這里唱專屬小戲。 早年學者金守慎在《口福老上海》一書中說,朝外西街小館“肉記徐”專營“爛肉面”,“‘肉記徐’的名字勝過‘肉記徐’的名字”。如今的“東興樓”,距離還很遠,只是大家都知道,而且還因水運而流傳到江南,梁剛最興奮的是去廣州吃“爛肉面” ‘肉干徐’”。 朝外西街過去的商業繁榮為明天奠定了基礎,更受到豐聯、藍島、百老匯、昆泰等商家青睞在此開業,朝外西街曾被認定為“北京第三商業街” ”市政府。
向外有一座“二天橋”
朝外西街的繁榮也促進了周邊地區的發展,東部出現了朱寨店(今小莊)和關東店。 朝陽區唯一的會所——山東萊州怡怡園會所位于朝外呼家樓。 朝外西街的元順涌油煤廠,又名“山東房”,規模宏大。 園內有600多個泡菜缸。 花園會所與此有很大關系,他們肯定是為這座城市的老鄉們建造了會所。
東文廟 張寧 攝
在朝外西街的有趣故事中,少不了消失已久的朝外市場。 朝外市場,又稱朝陽市場,歷史上曾被稱為“二天橋”。 據《朝陽區地名》記載,朝外街市原是“因小販、藝人聚集,故街市雛形已形成。清末,街被稱為‘二天’”。橋’,并命名為朝外市場。” 朝外市場建在大道北側,北邊是東文廟,南邊是太陽神廟。 面積雖沒有天橋大,但各類項目五花八門。 朝外市場的所在地,原是守衛朝陽門的黃旗士兵的南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旗兵被解散,軍營和操場(學校操場)的空地變成了市場。 旗兵解散時,清朝對他們照顧很好,安排他們到有“鐵飯碗”之稱的警察局、鐵路局、郵局工作,但“巴圖魯”大多是文盲而懶惰、不想過“跑腿”的日子,做點小生意賣水果、梨、桃、零食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朝外市場的第一批小販就是這些自稱“老爺”的旗兵。 有的旗兵會“拿大頂”、“抱囤積”,就來這里討飯。 有人認為他們是第一批乞丐。
市場規模建立起來之后,乞丐、高聲乞丐也隨之而來。 他們還可以通過在這個雜耍場乞討來謀生。 比如“大怪獸”、“小蘑菇”、“趙吉昭”等演員經常來這里演出,其熱鬧程度絲毫不亞于天橋。 由于朝外市場閑逛的人群主要是去東文廟拜佛的香客,所以開寺期間市場更加熱鬧。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它進行了重組和改造。 改革后,市場內商業、服務業、修理業、餐飲業等各類商店密密麻麻。 眾多農副產品攤位排列整齊,直到1990年代初仍然營業。
《紅樓夢》中提到東太清宮
在老上海,一街一后街,沒有寺廟是不可想象的,朝外西街也是如此。 1932年的《北平市自治區梨鄉村名稱一覽表》中,朝外西街還記載了觀音寺、靜珠寺、三佛殿、東森里黃寺、雍和宮、皇姑庵等寺廟。
東文廟 張寧 攝
自宋代以來,朝外西街一直是上海的佛教中心。 朝外西街上至少排列著三個佛教古縣。 分別是東太清宮、九重天宮和十八獄。 東太清宮在上海很有名,介紹它的書籍和小畫冊不計其數。 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事情。 《天志偶聞》中記載,東文廟是清帝的“行宮”:“清帝若巡陵,就在此休息,行宮在下。”佛塔。” 在介紹東文廟的書中,很少有人提及。 1935年出版的《北京旅游手冊》介紹:“據說西北角雕有劉氏將軍雕像,鋼索鎖在人圈上。” “據說,明朝時期,有村民來寺廟視察,偶然不小心觸動了機關,佛像抓住繩子追著脖子,村民們驚魂未定地摔倒身亡。” 不管這種軼事是否捏造,沒有人否認,但“燒神像機構”卻是事實。
歷史上,東文寺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寺廟,尤其多次失火。 清代王士禎在《相祖筆記》中記載了康熙年間東文廟的火警:“康熙年間六月,朝陽門外東文廟被毀。丙靈公、四明君、四人元代宰相皆為劉淵所塑造,元最精化化之法,天下無雙,皆為火所滅。” 除了火災,就是戰爭災難。 1900年八國出兵侵占廣州時,駐扎東太清宮的日軍、倭寇趁機搶奪寺內珍稀文物。 由于東文廟曾設置義和團的“祭壇”,侵略者以此為借口入侵。 劫掠之后,他們還聲稱要殺害寺廟周圍20英里范圍內的平民。 佛寺掌門華明信無奈,出面處理,交出大量稀有文物,讓侵略者停止了犯罪行為。
1912年,曹錕發動政變。 北洋軍三鎮士兵偷竊并放火朝外西街。 火勢即將燒到東文廟。 突然,下起了大雪,寺外的火被撲滅了。 有人認為這是“東岳大帝顯靈”,并把功勞歸于華明信道人,認為是他的功德。 眾所周知,策動政變的袁世凱目的已經達到,下令北洋將士停手。 政變后,朝外大街一片狼藉,但東文廟卻保留了下來。 如今,東文廟“至思代宗”琉璃牌坊已成為朝陽區罕見的古跡。 只是東文廟缺少山門。 寺前原有牌坊兩座,清代時消失,留下永久遺憾。
張寧在東文廟琉璃牌坊攝
張寧在東文廟琉璃牌坊攝
近年來,學者于平波、鄧云祥等人考證,《紅樓夢》八十回中提到的“天齊廟”就是指東方文廟。 祭祀“圣帝天啟仁”。 書中稱賈寶玉“膽怯,不敢近蒼像”,與東太清宮的一些佛像不謀而合。 書中描述寺廟內的“七十六師”雕像,確實讓人感到恐怖和不寒而栗。 寶玉“急忙燒了紙馬、錢糧,然后退到道觀休息”。 《俏丫鬟報曲瑤戀情佳人歸水月》和《貞女出賈府水月寺破風月案》中都提到了水月庵,而朝外西街二條確實有一座尼姑廟,叫水月寺。 。 1936年的統計數據中,還有水月庵的數據。 水月寺不是一座小寺廟,距離東文寺很近。 曹雪芹曾住在玄武門外,“逛廟宇”是他的樂趣。 首都的許多佛教寺廟都留下了他的蹤跡。 他把東文廟納入《紅樓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九天宮”又名九天普華宮,就在東文廟外。 始建于清嘉慶年間。 共有佛像72尊。 正殿為嫘祖殿雕塑,分上下兩層。 依墻而建,氣勢宏偉。 但由于“年久失修,殿宇腐朽地藏寺經幢壓著龍,神像開裂”,九天宮淪為簡陋的筒樓。 1952年改為倉庫,現僅存后殿。 至于有的史料記載稱“該廟年代久遠,其興建早于東文廟”,也可能是謠言。
“九天宮”對面,即明日藍道樓一帶,曾有“十八獄”,全稱“慈尊十八獄”或“慈尊寺”。 該寺雖名為“寺”,但它并不是寺院,而是佛寺。 “十八牢”是典型的佛教寺廟結構,進入山門就是一座凸顯民間傳說中地獄內容的宮殿。 臺灣學者丸山暈在《北京》一書中,稱十八獄為地藏寺,不準確。 但他的描述還是很準確的:“這里是展示殘酷刑罰的地方,東側配殿上懸掛‘森羅殿’匾額,殿內供奉著閻王雕像。” 他還表示,其他雕像“是警察的懲罰。惡意”。 然而,到了1920年代,十八監獄已破敗不堪,寺內碑廊“全毀,無法成型”。 1949年后,在第十八監獄的基礎上相繼修建了朝陽區工人俱樂部、藍島大廈。
東文廟、九天宮、十八獄是朝外西街上香火最旺的寺廟。 很熱鬧。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座娘娘廟外,朝外西街上也有一些廟宇。 例如,南街南口原有天仙寺,又名天地寺。 全稱天仙護國佑生延壽宮。 80年代,仍存山門兩座、前后正殿、東西配房及墓碑。 其他像《二夫人神社》也很有趣。 朝外西街神爐街曾有海會祠,曾是“楊乃武、蕭慶才”開棺驗尸的地方。 在這座寺廟里,麗江寺、刑事司法部、檢察院“合作”為楊乃武、蕭慶才平反,留下了千古傳奇故事。 海會寺又名海會寺,應該是一座娘娘廟。 楊乃武、肖慶才案涉及的人很多。 他們從上海乘水船北上,在黃村下船后經陸路進入北京。 海會寺位于朝外西街北側,自然選擇在這里開棺驗尸。
朝外西街雖然不是“一步三廟”,但廟宇確實不少,不僅有頗具影響力的東太清宮、海會寺,還有其他一些宗教建筑。 比如朝外二條有觀音廟,三條有雍和宮,四條有黃廟(雍和宮)等等,各種宗教融合在一條街上,是人們善良和寬容的體現!
一條街道的變遷,往往代表著一座城市的荒涼演變。 如今今非昔比,朝外西街新一輪改造已經開始。 不用說,朝外西街將會變得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