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次,筆者和同學從石家莊市到內鄉考察烏桕樹。 當我們往回走時,夜幕已經降臨。 因此,我們沒有走高速公路,而是從勝利鎮沿230國道向西行駛。
離開臨邑縣境后,經過的第一個鎮就是“莊武”(屬于蘭陵縣),所以筆者對這個地名也印象深刻。 回家后,我查了一下介紹資料,發現這里曾經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的地方。
莊武鎮的歷史積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姓氏文化。 莊武楊氏人口繁盛,人才輩出。 其家族分支廣泛分布于山東南部、蘇南地區的許多縣。 是南通的望族之一。 另一個亮點是歷史遺跡。 莊武鎮內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楊家牌樓”。 歷史悠久,工藝精湛,保存較為完好。 是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了解了這段歷史后,筆者還是很想再去一次莊武鎮,尤其是實地考察著名的“楊家牌坊”。 明天中午,我正好要和同學去蘭陵出差,所以特意拐了個彎,走進了莊武鎮駐地。
這家“楊家牌樓”的位置很好找。 在鎮駐地路口向東拐,不遠處就能看到一座宏偉的古建筑,這就是莊武楊家祠堂。 而這座“楊家牌樓”就在祠堂門前。
由于是市級文保單位,牌坊外已建有大門作為保護,但其大致輪廓和里面的刻字也能清晰辨認。 筆者和同學在門口考察了一會,有幸遇到了熱心人。 他們幫我們聯系了祠堂的管理員,并為我們開門。
仔細參觀后,我們更加佩服這座牌坊的做工之精細。 除了古樸的鳳龍圖案外,還有芋頭武士的圖案,個個栩栩如生。 牌坊的一側還對稱立著一尊中將雕像,可惜安祥在過去特殊的歲月里被毀掉了。
古代的牌坊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建造的,一般都是靠名氣或者圣旨來建造的。 莊武鎮的牌坊,屬于圣旨所建的孝牌坊。 授獎者是州舉人楊繼旭的母親儒林郎,時間是明朝正德。 掛在牌樓一層的碑文上。
關于這座牌坊的背景和工藝村門牌坊圖片大全,《蒼山縣志》中有詳細的記載。 據記載,這座牌坊始建于洪武六年(1805年),竣工于清同治十一年(1806年)。 廣場高9.6米,寬7.4米村門牌坊圖片大全,厚2.8米。 橫豎砂巖均由大石砌成,為青石建筑。 結構為4柱、3間、樓閣5層,山墻分層,石柱支撐。 廣場中間有大跨度,可供車馬通行,兩側有小跨度,可供行人通行。 梁有5層,圖案各異。
牌坊上的銘文上刻著“光陽通師”四個大字,背面的銘文寫著“解中清門”。 據記載,當時修建牌坊時請來的撰稿人是恭圣宋皇。 宋晃是蘭陵縣歷史上的名人,祖籍是賈莊朱村。
莊武鎮這座牌坊的稀有之處不僅在于其本身,還在于與前面的楊家祠堂形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古建筑群。 據記載,楊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間,與這座牌坊的建造時間相距不遠。 清末,莊武楊氏先后修建祠堂、牌坊,也是家族興盛的旁證。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