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寺遺址面臨錢塘江,西與觀潮街隔江相望,北距東西街、杭浦高速僅500米,交通便利。 在高達20多米的施工現場,一座高大的紫檀佛頭矗立在中間,兩側是莊嚴肅穆的“四金鋼”和“十八羅漢”。 讓它變得栩栩如生。 “這尊水杉大佛頭高18米,寬11米,中耳長9.3米,重108噸,唐師傅花了3年時間制作而成,總共有40道工序,其中只完成了10道。”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 孫藝馨告訴記者。 據了解,佛頭由108塊水杉組成。 “這108塊水杉發貨時,被裝進了18輛車安國寺經幢安國寺經幢,發貨后,48名演員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組裝。” 重建后的金國寺金碧輝煌,其中大雄寶殿高90余米。 2月10日,4家具有國家特級資質的施工單位參加了該工程一期工程的招標。 中標單位將在一個月內簽訂合同,力爭明年進場施工,兩年內完成一期工程建設。 嘉興市民宗局局長唐廣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修復重建安國寺,對于展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唐廣平說,如今的宗教場所并不罕見,真正規模的也不多,鹽官金州寺歷史悠久,新建的巨型佛耳長9.3米,比佛像還大。上海虎跑寺的大石,也高了20分米。”同時,由于是仿唐建筑,在繼承傳統建筑文化精髓的同時又大膽創新。 有望成為中國建筑藝術史上的又一瑰寶,成為世界道觀大雄寶殿建筑藝術的新歌。”海寧市旅游局局長吳一平告訴記者,鹽官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比如潮文化、古城文化,目前游客去鹽官只是為了看潮、看古鎮,而我們去天臺、新昌等地,他們的寺院即使在節假日出來,也能吸引很多人。冬季黃金周。” 吳一平說,“所以發展宗教旅游也是順應潮流的,我們修復安國寺還有很大的空間,把潮文化、古城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結合起來,一定會吸引游客。”滿足不同需求,滿足更廣泛客戶群體的需求,進一步做大嘉善旅游產業。”
今天的人們認識金州寺,記住金州寺,因為它是國寶; 如今錦州寺內還殘留著三尊古老的石刻,無聲地傾吐著昔日的輝煌和歷史的蒼涼。 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一批德國人來到金州寺參拜。 他們就是“日本佛教尋根團體”。 隨后,一批有志之士開始研究追尋金州寺與臺灣佛教的淵源。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在對金州寺進行考證的過程中,一個鮮為人知的重大發現恰巧被“檢驗”——
早在公元9世紀,金州寺的僧人一空就隨慧娥前往日本傳播佛教。 這是中國第一位清代僧人赴臺灣弘傳佛教。 該理論早了400年,由此引出了一個大懸念——
懷著對歷史文化古跡的敬佩和對這個傳說的疑惑,日前,記者走進嘉山鹽觀,近距離觸摸“安國寺”。 據史料記載,金州寺又名北寺,始建于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即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年,時稱“鎮國海昌”。元”。 世成三年(公元845年),武宗毀法廢寺。 大中四 公元850年重建,名奇峰。 唐代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金州寺。 有80多畝,放生池也有24畝。 古有“高閣清云、廊落日照、柏林月色、輪中金聲、方尚一跡、悟空舍利、華鏡夜吼、蓮藏秋‘紅’等八種。水特征。
鹽官文化保護辦公室人士介紹,這座千年古寺在文革中成為“剿右”的犧牲品,現在只剩下三座塔了。 這三座塔原位于金州寺天王殿前的園林之中,有東、西、南三角形,建于唐安元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公元844年)咸通五年(公元865年)。 南邊的一座也是咸通七年建造的最精美的寶塔。 它高約7米。 從底部到頂部呈八角形。 它分為19層。 ,還有一些佛經和道教故事。
當我來到金州寺舊址,面對矗立在眼前的三座塔時,我為這座罕見的文化瑰寶被燒毀而感到悲痛。
重大發現
金州寺的誕生比北京虎跑早了七代
經鹽官文保辦公室人士介紹,記者結識了為了研究“安國寺與臺灣佛教的關系”而癡迷于全省著名寺廟忙碌的愛心人士楊立彬。
他說,20世紀80年代,他受《鹽官鎮志》主編朱世江先生委托,為《鹽官鎮志》拍攝、采集照片。 金州寺的歷史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一開始,我找到了幾張明代金州寺的照片,文字描述和拍攝年份都不清楚。” 為此,他拜訪了提供照片的吳建明的奶奶。 “老吳先生跟我提起,前年春天,也就是1987年左右,瑞典佛教史專家鈴木哲夫來金州寺尋祖,并告訴我,金州寺在鹽觀是一座佛教寺院,為八祖佛寺之一,比北京虎跑早七代,為全省十大古剎之一。
原來家鄉看似不起眼的金州寺,卻有著如此顯赫的“身世”。 從那時起,楊利賓開始收集、查閱大量道教界佛寺的相關史料。 《禪僧在中日變遷史上的地位》、《唐代佛教到中國佛教的變遷》、《中國佛教史的變遷》、《中國禪僧簡史》日本學者》、《禪宗簡史》、《日本學者對中國佛教文獻的研究與整理》、《禪宗與臺灣文化》、《萬福寺與隱園出使美國》……另外為了查閱這些專業資料,楊利斌還專門走訪了江南各大佛教寺院,聆聽佛寺里的方丈講述他們所了解的金州寺、中國佛教、臺灣佛教的起源等。 。
“自從鈴木先生來金州寺尋祖后,鹿相就不斷有幾批俄羅斯人到鹽官參觀金州寺。” 楊利斌本人今年接待了一批英國客戶。 從一批又一批美國人的“尋宗”代表團來訪期間,金州寺與臺灣佛教的關系逐漸明晰。
楊利賓找到了一個重要材料,這就是美國專家鈴木哲夫編繪的《尋找佛教名勝》一書的內容。 書中,鈴木哲夫詳細記錄了1987年7月8日參觀鹽關古金州寺的過程,并配有大量金州寺明代石刻照片,以及佛教支脈圖。書上還附有銘文。 楊利賓說,他在參觀各個著名寺廟時,在上海一座古寺后面的磚塔里發現了佛教祖師的法支。 它與石碑相連,否認了鈴木先生書中僧侶部落名單的正確性。
鈴木哲夫在其《尋找佛教名勝》一書中詳細記錄了他1987年參觀鹽官金州寺的經歷,并收錄了大量金州寺石塔的照片。 弘揚佛教
臺灣派人到鹽關聘請有道禪師
啟安禪師是古代佛教第八祖祖師道一媽祖的弟子。 據說奇安牧師是皇室后裔。 七十多歲時,他游歷余杭法東寺,不久又受邀主持海昌寺。 作為媽祖教派重鎮的繼承人,奇安二十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傳播佛教,每五天舉行一次儀式,煥發出嚴謹的禪宗風格。 在他的嚴格管理下,真國海昌院名聲大噪,道教蓬勃發展。
齊安牧師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 他出身貴族,卻視世間榮華如糞土。 他與道教有著悠久的歷史。 禪宗大師。 公元820年至842年,奇安法師擔任金州寺住持時,已以其淵博的禪學知識而聞名中外。
與此同時,來自中國的禪宗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在臺灣傳播,引起了清廷的重視。 《日本佛教史》中記載,“聘有道尊宿”赴美弘揚佛教。 指的是當時的橙王(賈治子)。 據說唐代有一個“佛心宗”——惠能禪師所創的南禪禪宗,她立志學佛。 公元839年,和尚“慧鶚”(多書亦稱慧鶚、慧鶚)來到唐朝,希望聘請一位優秀的禪師到臺灣傳播佛教。 慧娥曾三次來中國。 他第一次第二次來到大唐,經過多方詢問,終于到達鹽官,拜謁齊安牧師。
惠娥向奇安牧師介紹,他們國家“有誠信根,教法甚盛”,但“最高的佛教尚未傳授”。 慧娥傳達了德國王后的意思:“愿我從老師那里得到一枝佛教,這不是土教的根源嗎?” 于是啟安派弟子一空、道方到臺灣,鞠皇后聽說他們來了,很高興,就把他們召入宮中,詢問佛事,這兩位唐僧果然不負眾望。立花皇后在京都東寺西院居住一段時間后,下旨為清代僧人專建檀香佛堂。初代祖師,讓他在這里傳授佛法,期間,一空經常被召入宮中,給臺灣皇室講授禪宗要義,禪宗法第一次傳入東瀛是什么時候但由于當時臺灣不具備傳播佛教的條件,佛教未能傳播,而且一空為唐代佛教在臺灣的普及奠定了基礎,開始在臺灣弘揚佛教。
村上先生編著的《日本禪宗史》中,有一段“禪宗的傳人、容熙禪師及其弟子”的一段話。 西晉僧人一空率弟子道方來到臺灣。 居氏皇后(名賈智子,即檀林皇后)創建檀林寺,邀請他們居住,大力弘揚佛教。 這就是佛教在美國弘揚的開始。 不過,當時社會皈依這個宗教的人并不多,不久之后,一空就回到了中國。”
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