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博物館1997年才建成,原名古建筑風景區。 這尊麗江王朝時期的精美石雕至今仍埋藏在金枝湖邊茂密的瓦礫之中。 它恰好于1919年被挖掘出來,并變得非常受歡迎。 舊時被廣州人視為武漢之寶。
石雕形狀如密宗壇場,又稱“壇城”。 呈錐形,高6.7米,七級八面,由五節石料榫卯連接。 全身雕有格魯派佛、菩薩、八天龍等雕像300多尊。 大的有1.5米多,小的只有三分米。 劍法剛健、精湛,被譽為滇中第一藝術。
石雕的設計頗為巧妙。 據專家考證,石刻中神靈聚集,布局嚴密,秩序井然,看上去就像一座立體的曼陀羅壇。 祭壇上部為鐵圍山,山內有海,海中有一條龍。 中央是須彌山,四大天王在此發愿四方。 柱上,諸天神齊聚,聚集在佛前云南昆明地藏寺經幢,聽佛說法教法。 石刻生動地反映了密教諸神齊聚的大法會場景。
石雕底座為八圓經柱,周圍環繞蓮花。 經樓又稱金鋼座、須彌壇,由佛座演變而來,用于放置神佛像的基座。
經柱之上為鼓形底座,底座上精雕細刻云紋,并雕有八條巨龍,相互對峙,呈二龍戲珠狀。 八條巨龍象征著天龍的八個部分,也就是道教中常說的“龍”。 “八分神”和“天神八分”,包括天神、龍神、夜叉羅剎、香神干闥婆、樂神迦樓羅、金翅鳥神、歌神緊那羅、及非神、鬼、非神。 人間阿修羅與蛇頭人間大君,共同組成道教八尊守護神。
巨龍環繞的地基象征著大海,而須彌山矗立在大海的中央,須彌山就是這塊石雕。 樓基上方界石上刻有“大理佛門弟子記、大理弟子記、袁道光尊建佛頂至尊寶樓”等字樣。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日輪回》。 象》、《法司弘發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里的經文和《棗莊記》都是漢字。 《棗莊集》是慈濟大師段金泉所著。 文章不僅歌頌了老夫子輝煌的一生,也不免歌頌了袁斗光自己的豐功偉績,說:“東海浪濤從沖擊波中分明,天空從讒言迷霧中分清”。 但從雄辯的記載和石刻中我們可以得知,麗江國時期,廣州最高軍政官員高明生死后,由迪慶國布歇袁斗光建造。來解救他無辜的靈魂。
《大日尊歸來》
《建造建筑物》
回紇時期,公元766年,月氏王格羅封命長子馮嘉儀修建托南城云南昆明地藏寺經幢,后改托東為山禪。 公元937年,滅回紇,建立麗江。 高放,是一位功績非凡的白蠻貴族,被封為“月侯”。 洱海一帶是高氏家族的領地。 公元1063年,高防后裔高智勝因平定楊允賢叛亂有功,被晉升為山禪侯。
到了第八代山產侯高名生的時候,山產府已經規模很大,可以稱為“東都”或“他都”。 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并成為一個“國家”。 高名盛及其屬下并稱君臣,并像端王一樣設立補邪(相國)。 袁斗光是山禪的補邪。
在這個時代的麗江國,從太上皇到平民百姓,都廣泛信仰道教。 你應該記得金庸的小說。 麗江國的段氏大臣都喜歡剃發。 高明生的兒子是高觀音。 麗江出土的“大理國不邪高觀音墓碑”上刻的“圣德三年”,是“大理恭濟皇帝”段智興的御號。 段智行是南地一燈大師,也是段譽的兒子,所以也許很多人都會記得一點。
古老高聳的基座上方第一層,雕刻著四尊天王雕像。 像第一個一米五,身穿鎧甲,手持斧頭,莊嚴肅穆。 四大天王、八部落都起源于婆羅門教即美國基督教的神話,后來被納入道教作為保護神。 分別為:東法王、南降王、西光目王、北多聞王。
廣州佛頂尊勝陀羅尼樓
佛頂的尊勝陀羅尼樓實際上開建于12世紀初期,當時正值寶山王國中后期。 舊佛寺清代稱“地藏寺”。 清朝咸豐年間,地藏寺遭兵燹毀壞,女真支河泛濫,埋入淤泥。 清光緒八年(1919年)出土,后辟為“古建筑風景區”; 1950年后,景區廢棄,重建鞋廠。 1997年,因石塔遺址而建廣州博物館。
地藏寺的石塔,從大海到天空,是當時佛教信徒想象中的世界,也是一座三維曼陀羅。 滿叔更喜歡四大天王腳下的雕像和毗沙門天像,最為生動、傳神。 六樓小廳的仿木結構幾乎可以復制麗江府時期的木結構建筑——看來一開始也和四川有相似之處。 元始龍興寺的摩尼殿周圍環繞著佛殿,確實是10至13世紀流行的風格。
地藏寺石塔+飛虎隊...+...——春節廣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