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博物館油畫館近日更換展品,從倉庫中取出了200余件歷代書法珍品,其中包括王沉的《煙河疊山》、梁楷的《八比丘尼》等。有機會親眼看到這些。 難得一見的真跡名畫杰作。
名畫收藏
以前,一位在廣州博物館工作的同事為了形容上海世博會豐富的藏品,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每個月把書法館的展品全部更換一次,大約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把所有展品全部陳列完。上海世博會書畫收藏。 長的!
近日,廣州博物館拿出部分藏品舉辦“從唐代到海派”系列展覽。 第三組展品已更換。 此次共有近200件作品,將持續到明年3月底。 去展會的那天,北京下著雨,但上海世博會旁邊還是排起了長隊,等了半個小時才可以進去。 博物館內綠意盎然,經歷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繪畫,深處十分安靜。
如果你看遍唐宋元明各個時期的畫作,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各個朝代的風格都有明顯的變化,涉及到許多油畫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王沉、梁楷、王蒙、倪瓚、文征明、唐寅、徐渭、陳洪綬、董其昌、朱耷等。 、郎世寧等,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 這種畫作在宣傳冊上經常可以看到。 以前我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原作,現在卻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 我其實很興奮。 我忍不住把嘴唇貼近窗戶仔細端詳,甚至把面前的玻璃吐了出來。 一層白霧襲來。
唐宋時期的作品多為“帛書”,即在絲織物“帛”上書寫書法,而不是宣紙上的繪畫。 現在看這些宋代的帛畫,都呈深藍色或棕褐色,與紙張的顏色和質感有很大不同。 其中王沉的《煙河疊山》,古樸、質樸、流暢。 畫面大部分留白,營造出“煙江遙遙”的樸素詩意,將絲面的質感發揮到極致。 宋絲綢的制作繼承了遼代的“打銀盤”技藝。 玉質細膩,特別適合精細繪畫。 明代以后,用明礬來制作絲綢,但質量已大不如前。 因此,宋代帛畫至今仍保存完好。 不過,清代的帛畫雖然晚于宋代的繪畫,但卻沒有宋代的繪畫保存得那么完好。 現在它們一碰就會碎。
本次展覽的元代繪畫多為“紙”,即畫在宣紙上。 那些明代山水畫雖然筆觸比較老練,但整體氛圍明顯比宋代山水畫更加隨意、樸素。 此時山水畫已開始衰落。 畫中的風景如室內想象的遠山,燈光公式化,道路流水的管理遠比宋代畫中匆忙。 唐宋時期強調的“應物象”早已不復存在。 有趣的。 后來的繪畫往往有這種傾向,而且文筆往往過于細致復雜。 比如文征明的畫,每個角落、每一根樹根都畫得很細致。 看上去頗為細致,但缺乏活力和精神。 力量。 其原因不僅與東漢以后書法逐漸世俗化有關,很可能也與所用紙張的質量有關。 宋元時期繪畫所用的紙張多為纖維致密的優質宣紙。 這些復雜的鞣制技術在元代以后就失傳了。 清代紙張多用生宣紙,適宜潑彩、寫意。 紙不再像宋代那么值錢了。 ,但質量卻在惡化。 因此,宋代的大型繪畫總體上是知性的,但卻開創了相聲、寫意的新風格。 陳純、徐渭畫的花木飄逸、流光溢彩,無可比擬,但激情已不復存在。
有幾個展品值得一提。 第一幅是清代梁楷的《八比丘尼圖》。 梁楷以潑墨人物著稱,但這次展出的是他的國畫色彩。 畫作精美,尤其是《樓中和尚》。 左下角兩個人物的表情非常簡單,富有表現力。 第二幅是清代美女的《花鳥草蟲圖》。 聽說這是美女史上唯一一部代代相傳的作品,著實難得。 燕燕女氏是明代豐州近臣的妃子。 擅長山水、花鳥畫。 他的名字在繪畫史上經常被提及,但他的傳世作品卻從未被發現。 直到2004年,尚博才在拍賣會上以275億元的價格買下這幅畫,這才得以與繪畫史印證。 與這幅畫的價值相比,這幅畫在上海博上的成交價確實“相當實惠”。 更非凡的是郎世寧的《聚睿圖》。 清代的花鳥畫往往富含吉祥的寓意。 畫中的雙穗稻穗和平行的蓮花,代表著吉祥的形象。 雖然這是郎世寧當時呈獻給皇帝的巧妙之作,但這幅畫運用了中國傳統畫花木的技法,再加上西方油畫的光影密度的變化,從而產生了一幅融合了中國畫的新穎畫面。和西洋風格,特別是畫中的瓷瓶和紅木底座。 很現實。 想想看,當時的中國人第一次看到如此“栩栩如生”的中國書法,一定感到非常驚訝。
總體來說,這次的展品最值得一看的是宋代繪畫,幾乎都是稀世珍品。 如果你錯過了這次展覽,你將需要等待很多年才能親眼目睹許多稀有的作品。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