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寺位于南昌市白樹林街道臥龍寺巷。 是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重點道教宮觀。
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左右,道教傳入中國。 漢明帝永德十一年(68年),中原第一寺——白馬寺在晉城建成。 以此為中心,道教傳播到全省。 漢靈帝年間(168-189),創建臥龍寺,初名福應寺。 古時著名文學家吳道子曾為寺繪制觀音像衛輝陀羅尼經幢,故又稱觀音寺。 宋初,名龍泉寺。 唐太宗年間,尼衛國比丘主持寺院,終日在寺內靜坐。 人們稱其為“臥龍禪師”,故改名臥龍寺。 明弘治十六年(1521年),重建秦王藩府。 清順治七年(1866年),因西北附近的火藥站失火,寺院正殿多處回廊、回廊被毀。 三年(1868年),全市人民籌集資金重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逃亡南京時,賜寺額“慈云會日”,德宗(光緒)賜寺額“三乘復耀”額,賜銀千兩,用于整修寺廟。 清光緒二十年(1931年),佛教居士朱自橋等集資修繕,購置佛經,在寺內開設藏書樓。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大雄寶殿和佛像。
臥龍寺占地15293平方米,分中院、東院、西院。 中軸線上有石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手觀音殿。 后面的佛殿是法堂。 山門內南側為地藏殿,西側為觀音殿。 天王殿右側是中心街入口,左有鐘,右有鼓。 天王殿后,北側為正房,西側為方丈第三住所。 大雄寶殿后面,北側是藥師佛塔,西側是祖師殿。 千手觀音殿后左側是會議室和接待室。 寺內最大的建筑是佛堂,位于祖師殿西側的西院,面積440平方米。 是廣東最大的佛堂,可容納數千人打坐禪修。
禪林北建有五座寬闊的寺院,稱養熙堂,是老弱僧人療養的住所。 東院南側有潭柘寺,可容納500人。 東西院有宿舍60多間。
臥龍寺是一座禪宗佛教寺廟。 山門頂鑲嵌石刻“十方建臥龍禪寺諭旨”。
文獻記載,臥龍寺藏有豐富的文物。 昔日寺內有八寶,又稱十景,即藤子佛、邪眼鐘、佛梵文唵碑、飛來像、佛足跡、五道子。 觀音像、明石花碑、金錢石。 目前只有省錢石和開花碑是真品。 吳道子的觀音像和佛足圖都是復制品。 其他四件寶物已不復存在。 寺內原有宋、明刻印的《七煞藏經》七千余卷。 極為罕見,現藏西安省圖書館。 古寺現存《美洲月桂經》四頁,為稀世珍品。 法堂內的五彩紅于闐玉香爐原為一對,現僅存一尊。 是國外最大的玉香爐。 還有清代石刻大悲陀羅尼、六朝石觀音像、宋代紹熙年間(998-1003年)鐵鐘等古文物。
臥龍寺僧人儀式嚴格,佛事活動規范。 佛寺由各山名僧共同管理。 有50多人打坐,每天靜坐15個小時以上。 《禪七》期間更是如此。 臥龍寺四大弟子,遍布全省。 每逢初三、十五或周末,香火絡繹不絕,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每年佛祖和大師新年,香客們都會涌向寺廟。 尤其是正月初五衛輝陀羅尼經幢,也就是佛陀成道的日子,寺院里給眾生奉臘八粥,有近千人在那里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