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白族人民創造了自己燦爛的科學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增添了光彩。
白族服飾清新淡雅。 男子多穿白色雙排扣夾克和黑色立領外套。 女裝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 服裝可以反映年齡、是否已婚以及地區差異。 其優雅的扎染、簡潔的繡花圍裙和鞋、色彩繽紛的繡花被子和包包都很有特色。 白族崇尚白色,視白衣為高貴。 大理男子多穿白色雙排扣夾克、黑領大衣。 洱海東部地區的白族男子,著麂皮領上衣、皮領或緞領上衣,腰間系繡花肚兜,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不同地方的女性服裝有所不同。 大理人多穿白色上衣、紅色馬甲,或淺藍色上衣、黑色絨領大衣。 右襯結掛“三須”、“五須”銀飾。 腰系繡花短圍裙,下穿藍色。 色彩繽紛的闊腿褲和繡花鞋。 婦女的頭飾更是豐富多彩:大理未婚婦女扎一根單辮,纏上花發帶,再用花絲帶等纏住,左側掛一束白色流蘇; 結婚后,辮子改為發髻,盤在頭頂。 ,裹上扎染或蠟染的藍布手帕,再裹上平布條。 鳳峪、鄧川、洱源等地的姑娘喜戴“鳳帕”; 有的地方頭上纏著花毛巾,或者用一束紅絲帶將辮子扎在頭上。 有的地方,他們的頭飾是“一塊瓦片”; 有的地方頭上蓋著多塊布,上面疊著,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繡著白族喜歡的圖案。 頭帶上纏著各種顏色的頭帶,特別漂亮。 女性喜歡佩戴玉石或銀手鐲和吊墜耳環。 城市居民多穿漢服,年輕人喜愛時尚。
白族以稻、麥為主食,山區以玉米、蕎麥為主食。 人們喜歡吃酸辣的食物。 洱海的鯉魚、弓魚、鯽魚是他們最喜歡的菜肴。 “砂鍋魚”是大理的一道著名美食。 擅長腌制火腿、臘肉、香腸、炸雞、螺螄醬等,喜歡喝糯米釀的甜酒和米做的餌料。 他喜歡喝炒茶,著名的“三道茶”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第一道菜是用沱茶沖泡的苦茶; 第二道菜是紅糖牛奶甜茶; 第三道菜是核桃、蜂蜜和米花的回味茶。 “一苦、二甜、三曖昧”的“三道茶”不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最佳茶,還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乳飯是白族特有的乳制品。 其色澤淡黃,形似扇,薄如紙,味道鮮美。
白族的建筑藝術獨具特色。 在高寒山區,人們大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木屋”或“竹籬笆屋”; 在壩區,大多數人居住在土木結構的瓦房中。 大理喜洲位于蒼山腳下,洱海之濱,是白族民居的亮點。 端莊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墻、大門、照壁、正房、左右配房組成。 一般建筑形式為“兩室一耳”、“三坊一照壁”,少數富戶居住“四合五天井”,也有“六合一泉” ”即連接兩個庭院,樓上樓下均由回廊相連。 “走馬轉角樓”等,現在多為兩層樓房,各家各戶都有庭院。 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鵝卵石筑墻,也是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白族民居常注重門樓、照壁、門窗雕刻、前壁彩繪裝飾。 門樓是整個建筑的精華。 門樓的建筑藝術水平可以體現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尊崇祖先的標志。 白族門樓的梁梁、斗拱不僅凸顯了白族建筑藝術的精髓,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門樓中央嵌有一塊牌匾。 匾額上常含有堂號,用來表達姓氏,弘揚祖風。 通常,牌匾上會使用與姓氏相關的成語或典故。 例如,張姓是“百人堂”、“百人遺產”; 楊姓是“四枝堂”、“純真家族”; 不同姓氏的牌匾不能混淆。 門窗的木雕體現了劍川木匠的高超技藝。 照壁是白族民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面有“紫氣東來”、“福星高照”、“虎臥雄山”、“福”、“壽”等吉祥文字。
“三塔是景區的地標,這些塔都是鬼魂秘密打造的。” 這首詩歌頌了大理崇圣寺的三塔。 與河北趙州橋、西安大雁塔一樣,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瑰寶。 主塔千尋塔建于公元836年,高69.13米。 為方形十六級密檐磚塔,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塔。 與主塔并列的南北兩座塔,為大理國時期所建。 均為十層密檐八角磚塔,每座高42.19米。 三塔雖各有風格地藏寺經幢傳說,但渾然一體,雄偉壯觀。 其建筑風格與著名的西安大雁塔相似。 它們是古代中華民族團結的實物見證。
白族的雕刻藝術主要體現在石雕和木雕上。 石刻以劍川石鐘山石窟、大理國經樓為代表。 木雕以劍川木雕最為著名。 開鑿于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劍川石鐘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 石鐘山石窟共有洞窟16個,造像139尊,分布在以石鐘寺為中心的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慶三地。 石鐘山石窟從各個方面生動地再現了南詔大理國社會文化生活的真實畫卷,佛教造像、南詔政治生活、南詔大理國宗教信仰、南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政權以及東南亞和南亞。 與西亞各地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 大理國經樓,又名“地藏寺經堂樓”。 該建筑記述了大理割據政權的歷史資料,反映了山禪(今云南昆明)與宋朝的關系。 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經堂建筑造型優美,雕刻工藝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的特點。 技法有浮雕、高浮雕、半立體雕刻等多種。 其精美程度震驚中外,被譽為“滇中第一藝術”。
白族木雕主要用于宮殿、寺廟和民居的裝飾,尤以劍川木雕著名。 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的門、木雕屏風均采用劍川木雕制作。 1996年,白族工匠歷時一年半,完成了精美的木雕《張勝文卷軸》。 木雕總長97.6米,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 1997年7月香港回歸祖國時展出,被譽為“新時代天南瑰寶”。 木雕產品主要分為兩類:房屋建筑(主要表現格堂門、格窗等),如《鵲登梅花》、《荷花牡丹》、《牧牛圖》、《二十》等。 -《四孝圖》、《鴛鴦戲水》、《獅子滾繡球》等色彩繽紛的圖案)及家具(主要表現在屏風、桌椅、凳子、柜子、桌子等)、圖案富貴,以“雙鳳朝陽”、“鳳穿牡丹”為最高貴。 而《飛龍上云》、《百鳥朝鳳》、《孔雀開屏》等更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白族漆器藝術造詣很高。 元明兩代政府聘用的皇家漆工地藏寺經幢傳說,大部分是從云南選拔出來的。 大理漆器傳承至明代,歷來被視為珍貴的“宋漆”。
與石雕、木雕密切相關的是白族銘文。 白族銘文歷史悠久,數量眾多。 重要碑刻有《南詔德化碑》、《段氏與三十七族會會碑》、《元世祖平云南碑》、《慈濟山花·蒼耳之地頌》等。是研究白族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資料。
白族繪畫藝術豐富多彩。 《南詔中興圖傳》是白族畫家張順、王鳳宗的代表作。 它由圖卷和文字卷兩部分組成。 因作于南詔中興二年(899年)而得名。 內容主要有梵僧開悟怪王細奴羅成為南詔王、梵僧教化愚民、興宗王羅生等祭祀鐵柱、中興王舜化真拜觀音等故事。 據《巍山由來》和《鐵柱》、《西兒河志》等南詔早期歷史記載。它是南詔時期的民族藝術瑰寶,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南詔歷史文化。
《張勝文畫卷》是大理國畫家張勝文于大理圣德五年(1180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創作的。 它是世界佛教造像中的瑰寶。 卷軸上有明代翰林學士宋濂、清代乾隆皇帝、近親方國玉等。 、羅勇等眾多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是云南繪畫藝術史上巔峰時期的巨作、國粹杰作,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卷與同時期另一卷《清明上河圖》被譽為“南北雙杰作”。 此卷為紙本墨金鎏金,全長1636.5厘米,高30.4厘米,共134頁。 它以《護國仁王經》為基礎。 它描繪了628個不同面孔的人物,代表了大理國時期從國王到平民的形象。 詳細地描述和展示了佛教盛況,以及禮佛、禮佛的內容。 全卷大氣磅礴,流暢有序,文字繁密。 從藝術角度看,體現了南詔與大理的相互傳承和聯系。 此外,元代大理鳳儀攀枝寺壁畫和明代劍川沙溪的“興教寺壁畫”,都是臨時繪畫藝術珍品。
白族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種類很多,其中以大理石制品、木雕制品、扎染、草制品、沱茶等最為著名。
大理石制品是白族工藝品之一。 大理石,又稱青石、文石、基石,屬石灰巖,一般呈白色,主產于大理滇蒼山,我國及世界部分地區也有分布。 而最名貴的兩種大理石——硯臺和彩石,卻只產于大理,享譽中外。 大理石的用途主要體現在建筑、裝飾、生活用品、家具等方面。
扎染是白族另一著名的民間手工藝品。 主產于大理州周城鎮。 它以白色棉布為原料,手工縫制成各種花形圖案,然后用不易褪色的彩色植物染料染色。 布料會呈現出藍底白花的各種圖案,清新淡雅,變化多端。 扎染布是白族婦女的傳統裝飾。 他們使用的頭巾、手帕和包包大多是扎染布制成的。 扎染服裝、裝飾品、生活用品是白族地區重要的出口商品。
白族草編是白族婦女在下班后用麥稈精心編織的各種生活用品,如草帽、草籃、草席等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 草編制品是由麥稈經過漂白、硫磺增白而成。 是白族婦女世代相傳的手工藝品。 其優點是柔軟、細膩、潔白、美觀。 大理草帽歷史悠久。 它不僅是白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白族姑娘們喜愛的裝飾品。 大理古城內有一條特色草帽街,產品遠銷國內外。
沱茶不僅是國內外知名的飲料,也是特有的民族商品。 是下關茶廠獨家生產的地方傳統茶。 沱茶是喜州永昌祥浩所創。 它的形狀像一個重物。 材料經過精心挑選,精心制作。 具有造型美觀、色澤光潤、醇厚甘甜、耐沖泡等特點。 不僅能消食止渴,而且還有療效。 紅茶和綠茶的特點和功效。 沱茶在藏族地區尤為盛行。 藏族人用沱茶加酥油、鹽制成酥油茶。 苦味被鹽掩蓋了,有助于消化,味道更強烈。 它還可以保暖。 它適合高原寒冷的生活環境,尤其受到藏族同胞??的青睞。 歡迎。 2006年5月,十一世班禪親臨下關沱茶集團公司視察,并愉快地題寫了“茶萬代情深,藏漢歡樂”的題詞。
白氏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同姓、同宗的人不準通婚,但叔伯、表兄弟之間有通婚的習慣。 允許本民族內部或與其他民族通婚。 新中國成立前,各地婚姻大多由父母包辦、媒人包辦。 在一個家庭中,兒子結婚后獨立生活。 男性有繼承財產的權利。 在有些地方,小兒子也有優先繼承權。 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父權封建制度,實現了婚姻自由。 青年男女可以通過石寶山歌會等眾多定期聚會自由戀愛。 訂婚是白族婚俗中的重要儀式之一。 屆時,男方會通過媒人向女方家人送上“三色水禮”,即紅糖、茶、酒。 婚禮熱鬧而復雜,通常持續三到五天。 結婚后,新郎新娘要回女家拜父母、拜見親戚,稱為“回娘家”。
元代以前,白族就流行火葬。 云龍縣順當村至今仍保留著最完整的元明時期白族火葬墓葬。 元代以后,由于受漢族影響,喪葬逐漸改為喪葬儀式簡單、隆重。 喪葬儀式分為送別、守靈、喪葬、安葬四種程序,各地大同小異。 在老人去世之前,他的孩子們應該盡力在他身邊侍奉他。 老人去世時,嘴里應含幾粒米或少許碎銀子,俗稱“喘口氣”。 守靈時應念經。 擇吉日辦喪事,親友鄰里自愿前來吊唁。 下葬后七天內,孩子們每天早上都要到墳墓去祭奠,并檢查新墳墓是否有損壞。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盛大節日和街期。 素有“一街一千年,一街一千年”之稱。 它的起源與觀音、羅剎的傳說密切相關,故又稱觀音城。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持續七至十天。 這座城市被建成一個棚屋,成千上萬的商人聚集在這里,大量交易土特產、中草藥、騾馬、牲畜和生活用品。 節日期間,舉辦賽馬、賽龍舟、射弩、蕩秋千等傳統民間體育比賽,還有大本曲演唱、洞經古樂、民族歌舞表演等。 年年都一樣,很熱鬧。
火把節是白族人民又一個盛大的節日。 每年農歷6月25日舉行。 古稱“星會節”。 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祈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節日。 節日期間最壯觀的事情是每個白族村寨都要在村中心豎立一根或幾根三四尺高的大火把。 以樹桿為中心,外面系上竹片、樹枝、松樹,并用彩線。 綁上火把、梨子、胸扇、鞭炮,插上“勝斗”,上面寫著“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 夜幕降臨,大大小小的火把都亮了,漫天紅光,聲音震耳欲聾。 晚上睡覺時,婦女和兒童要用一種搗碎的“鳳仙花根”袋套住手指,第二天將指甲染成紅色。 相傳這是為了紀念鄧熙皇帝皮羅佐的妻子白潔。 慈善女士,象征忠貞愛情。
饒三嶺,又稱饒山嶺、饒三林,是農時盛大的歌唱比賽。 白語稱“觀尚蘭”,意為“游園”。 三靈指的是“神都”圣元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 游覽三靈主要就是參觀這三座寺廟。 每年農歷4月23日至25日,洱海周邊數百個村莊的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從各村組成隊伍,從大理古城出發,前往荷月村。洱海,持續三天。 每隊的領隊都是兩位年長的男子。 他們一起抬著一棵約八英尺高的柳樹,上面有一個彩色的絲綢十字架和一個葫蘆。 一手拿著樹枝,一手拿著蚊掃、扇子或毛巾,一人領唱,一人打拍,男女跟著,載歌載舞,充滿了狂歡的氣氛。 它被稱為“白族狂歡節”,已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杰作”。
此外,白族還有許多節日,如過年節、朝吉山、葛根節、青娘節、天子廟會、接佛母節、歌歌節、花節、莊稼節、觀音節、小雞足山等。歌曲節、蝴蝶節集市、水稻插秧集市、賣花集市、楊梅集市、環海集市、花船賽、海西海歌集市、松桂騾馬集市、海燈集市、石寶民歌集市、劍川騾馬集市花會、將軍廟會、玉壇會、菊花節、嘗新米節、本珠節等
白族舞蹈種類繁多,按活動性質可分為娛樂舞蹈和祭祀舞蹈兩大類。 休閑舞蹈有霸王鞭、八角舞、龍獅舞、模擬動物舞、兵器舞等。祭祀舞蹈有羊皮舞、帕子舞、籃子舞、花舞、燈籠舞、巫婆舞等。其中霸王舞舞鞭、舞八角鼓、舞龍獅最為流行。 霸王鞭、八角鼓多在喜慶傳統節日、三月街、三嶺一帶舉行。 男女有偶數,男子用八角鼓(八角鼓四面八方,一面蓋上,邊上嵌有銅錢和鈴鐺)。 或以雙飛燕(兩對竹板,上面掛有彩帶,左右手各執一根)為道具,女方則以霸王鞭(一根長約1米的竹棍,兩端嵌有鐵絲的銅錢數枚)為道具。末端,并在棍子上系上紙花),跳舞時發出聲音)作為道具,同臺表演。 舞蹈形式多樣,有《一街》、《斗四門》、《五梅花》、《金雞斗》、《二龍搶寶》、《背靠背》、《心心相印》、 “腳勾腳”等,演員們隨著霸王鞭、八角鼓敲打身體各部位的節奏,輕輕搖動膝蓋,搖動肩膀、胸部、腰部,在白色中唱起各種小調。語言,以笛子或三弦樂器伴奏,節奏鮮明,節奏整齊有力,氣氛熱烈。舞龍獅,即舞龍獅,多在春節期間舉行以及重大節日。
彌渡燈籠。 “月亮出來的時候很明亮,我想起了山里的哥哥;哥哥就像在天上行走的月亮,山下流淌的小河清澈而悠閑……”這是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廣泛流傳的彌渡山歌《小河流淌》。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它,讓彌渡名揚天下,也讓“十姐妹”、“繡荷包”等彌渡燈籠名揚全國。 彌渡有句俗話:“彌渡人十有九會唱燈”。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都會舉辦傳統的米脂燈會。 當時彌渡大街上人頭攢動,盛況空前,并延續至今,體現了彌渡燈的娛樂性和群眾性。
白族的器樂十分豐富,其中以嗩吶、三弦等樂器在結構和演奏風格上最為獨特。 白嗩吶的結構與漢嗩吶不同。 背面沒有音孔,正面只有七個音孔。 采用“借聲”演奏方法。 嗩吶不僅用于婚喪嫁娶、節日、廟會等活動中,也是白族傳統戲曲“吹吹調”的主要伴奏樂器。 流傳至今的曲調有《朝陽調》、《大編曲》、《龍上天》、《仙家樂》、《蜜蜂過江》、《啞巴哭娘》 、“落泉”等上百種。三弦是另一種最觸動白族人民心靈的樂器。白三弦有大、中、小三種,其中大三弦聲音豐富,主要是用于白族民間藝術“大本曲”的伴奏;中音三弦,又稱領奏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樂器;小三弦,長度不足兩尺,多用顫音演奏時的指法,善于襯托出每個音符的余音和音色,音色與古箏相似,但更加細膩柔和。
大理洞經古樂起源于南詔大理國的宮廷音樂和祭祀音樂,盛于明清時期。 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祭祀音樂,并在道場中得到完善。 ,以演奏《文昌大東仙經》為主旋律,故稱東經音樂。 堪稱音樂活化石。 下關東經濟音樂社的“三元會”至今還保留著“逢盛樂”等樂章。 僅下關民間音樂家李旋先生就保存了200多首“貢池譜”曲子。 其演奏風格融合了道教音樂的清雅、宮廷音樂的飄逸、江南絲竹的柔美和儒家音樂的濃郁。
白族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山歌、敘事詩、民間戲曲、吹曲等多種體裁的作品,構成了白族文學的主體。
白族古代神話包括創世神話、圖騰神話、龍神話、主體神話和秘傳神話五類。 代表作品有《創世傳說》、《族的起源》、《九龍神話》、《瑪哈嘎拉神》等,這些神話都是白族先民對天地形成的解釋天地之始,人類之始,氏族之始,萬物之始。 白族古代神話史詩《創世記》和《人萬物傳奇》反映了白族先民混沌的宇宙觀,蘊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元素。 白族人民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和重大歷史事件為素材,創造了許多當地的傳說和故事,如著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傳說。 這些傳說和故事雖然描述了自然風光、地方名勝、歷史人物,但也反映了白族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代表作品有《望夫云》、《美人石》、《蝴蝶泉》、《神鳥會》、《雞足山》、《繞山林》、《玉白菜》、《燒嵩明塔》 。 此外,白族還創作了大量原創故事和詼諧的人物故事。
白族民間詩歌可分為歌曲、歌謠、長詩和山歌。 “打格”是音譯,本義是游戲、玩耍。 它是與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原始的藝術形式。 在白族民間文學中,有一種與白族曲調不同的悠久詩體——本子曲,主要流傳于劍川、洱源地區。 著名作品有《鴻雁帶書》、《鴻雁回書》、《李斯維奏報》、《莊》、《清姑娘》、《飛鷂》、《黃氏女兒多井岡》等。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說唱文學。 它由歌詞和口語組成,以歌詞為主,口語為輔。 歌曲有的改編自漢族古典小說、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有的則改編自白族民間故事。 白族地區還有一種流行的民間戲劇——吹吹調。 劇目有200多種,大部分改編自漢族古典小說、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白族民間故事。
與白族民間文學相輔相成的是白族文人文學。 南詔時期是白族詩歌創作的鼎盛時期。 荀閣權、趙叔達、楊其坤、段宜宗等杰出詩人,他們的作品雖然傳世甚少,但已受到中原漢族的普遍認可,被收入《詩詞全集》。唐朝”。 《南詔德化碑》不僅代表了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而存在于蒼耳山之中。 明代涌現了一批白族知識分子和士紳。 著名的有李元陽、高桂枝、楊南金、楊復、楊詩云等,他們寫下了許多山水詩,但也不乏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 清朝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白族中涌現出王松、石帆、趙帆、周仲岳、趙士明、章子齋、馬耀、楊明、馬子華、趙范的書法蒼勁有力,頗受顏魯公的書風啟發。 The long of the Grand View Tower in and the of Wuhou in are both by him. War; to the , or and are all . Later, when Shu, we must think ." The " " by him in his later years, with 205 and 1,402 , is a of and is a . Ma Yao was a poet and the New . He was the of "The First of Poems from Cuihu " and wrote many poems that the of the , and the . After the of the 's of China, the new of the Bai has made great . Yang Ming, prose Ma Zihua, Yang Su and poet Xiao Xue have many works the lives of in . Zhang has been to In the study of and the study of Bai .
the Han and Tang , the of the Bai began to use a , which was a lunar but had the of a solar . It is to say that there are 13 in a year and 30 days in each month, but not every year has 13 , nor does every month have 30 days, which and days. This Bai still among the "Lemo" , a of the Bai who live in the River Basin today. Their names for the are named after the and 's in that month. They are . It is the month when the sun does not move, the month when the sun rises, the month when , the month when , the month when is busy, the month when no more crops are , the month when you are , the month when you have no , the month when food is to ripen, the month when it is fully , the month when you are , and the month when you are drunk. 月亮。 is a leap year; every month, the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is a false day, which only in big moons. Every small month, after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it is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The above fully the role of the on the of the Bai . In , Bai Yang 's " ", Zhou 's "Taihe ", He 's " Table", Li Qi's " " and other works the of , The of stars, the of , the of and other have the of .
( from the " " of the "Five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