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饅頭山社區,首先進入梵天寺路,走到盡頭就看到梵天寺經堂樓。 梵天寺的藏經樓是國保單位,周圍有圍墻。 不能進入內部,只能從墻外觀看。
梵天寺有經堂樓兩座,高15.76米。 是吳越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相結合的瑰寶。 梵天寺是五朝時期吳越國的一座著名寺廟。 據《吳越史》記載,梁振明二年(916年),錢镠從六安縣(今鄞縣)阿育王寺迎接釋迦牟尼舍利塔至杭州,建南塔收藏。 后城南樓毀于火; 干德三年(965年),吳越王錢弘初重建,后改名梵天寺。
據介紹,梵天寺整個經堂建筑都是用太湖石雕刻而成。 兩座建筑結構基本相同,南北相對,相距13米。 由基座、身軀、華蓋、腰檐、山花蕉葉、寶珠、陽蓮、方柱、覆蓮等構件逐層建成。 樓頂飾有日月寶珠,雕刻精美,飾有不同圖案。
底座為須彌座,共三層。 底層浮雕“九山八海”,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座山峰。 山之間隔海水,始終是九山八海; 腰部飾有盤紋。 龍,五朝時期的龍,比后世的龍更加強大,這里用龍的形象,也是比喻天宮; 上部短柱上雕有小龕,龕內雕有佛像。 塔身有八面,每面雕有菩薩龕二個。 菩薩頭戴寶冠。 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捧瓶于腹前,有的打禪印,有的手持拂塵。
第四層腰帶上部梵天寺經幢,建筑八面雕有盆龕,同樣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 正面主佛結法印,比喻釋迦牟尼佛; 角側主佛系中品印,比喻阿彌陀佛。
五層樓身用草書刻有行書“大佛神咒陀羅尼經”和“佛頂陀羅尼經”字樣。 文末落款“干德三年乙丑三年,六年庚”。 子碩十五日梵天寺經幢,甲寅立天下大元帥,吳越王錢楚儉。”
第六層為仿石木結構腰檐,檐下有斗拱(鋪墊)。 除了角拱之外,還在每側添加了一個額外的補間。 檐外側仿木飛椽,檐上鑿瓦滴水,頂上雕瓦脊獸,再現了北宋初期的木結構建筑。
第七層為一級短柱,南北樓雕花各異。 該級別只有四個邊,并且帶有圓角。 正面各有壺龕,壺龕上方傘下雕刻兩幅飛天圖像。
第八層為二級短柱,設有八面壺門龕。 正面四龕刻有上圣中品印的佛坐像。 四個角龕刻有法印佛坐像。 前者為阿彌陀佛,后者為釋迦牟尼佛。
第九層為三層短柱,四面有盆、龕。 每一座都雕刻著一尊身穿鎧甲、坐在玄形須彌座上的天王雕像。 四邊是四大天王。 東邊是國天王塔羅扎; 南為生長天王碧琉璃; 西邊是廣目天王碧流波查; 北邊是多溫天王毗沙門。
第十層為卡林賓伽,俗稱妙音鳥。 兩側各刻一人首鳥身,展翅飛翔。
頂部為日月寶珠,坐于華蓋之上,為經柱頂。
梵天寺的祈禱樓高大雄偉,矗立在山坡上。 歷經歲月風霜,歷經風霜,是珍貴的吳越建筑實物遺存。 靜竹見過寺廟的廢墟,見過世事的滄桑。 雖然歷經風霜,卻依然屹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