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莊位于松江中山小學操場。 此地原為華亭縣衙前十字街口。 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 明崇禎《松江府志》:“石塔在華亭縣前唐經幢,相傳地有泉,云為海眼。十三年”大中,立塔以守之。”
原本,學校操場的土堆上,只能看到古建筑的主體和上面的十一層。 這座建筑是青石砌成的,飽受風雨侵蝕。 它有很多裂紋和破損的地方,而且傾斜得也很嚴重。 最大偏移量為 23.93 厘米。 土丘內的情況尚不清楚。
1962年,清理土丘及經樓周圍100平方米面積3米深的土層。 發現土丘本體以下,甚至基部還有10層。 基座四周砌有石條,并筑有高約3米的圍墻。 墻外然后將石塊和泥土堆成土堆。 由于附近疏浚河道堆積的泥土,這里的地面比附近街道高出50厘米。 石樓的宋代磚地板距地面1.6厘米。 根據清理情況推測,從宋代到明代,建筑的風化、傾斜日益嚴重,因此逐漸采用石條、墻體甚至土堆來防止建筑倒塌。 清理過程中還出土了6塊帶有雕刻的石片。 它們最初被損壞并從建筑物上掉下來。
同年,開始維修。 經線建筑的各個層面都被拆除,對損壞和破損的部分進行了粘合、加固和表面保護。 該修復工程由上海博物館修復復制工作室承擔,并作為中央《1963年以來科學技術發展計劃》中“裂隙巖畫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材料粘接應用技術”項目課題開展到 1972 年”的研究。 各個層次的造型和雕刻都得到了修復和恢復,有據可依。 寶山石材廠負責安裝。 于1964年11月竣工。
宋代徐尚《華亭百頌》中的“石樓”:“千載而立,相傳海眼所造,蓬萊水三很淺,從來沒有水?!?這座八角柱狀的建筑上刻有經文,經文的末尾有銘文,但并沒有提到海燕事件。 捐資修建這座建筑的佛教信徒中,有樂安和尚姜福,他感念已故母親的養育之恩,并祈求已故弟弟早日升天; 吳興僧人沈志真為死去的父母祈福。 樓下刻有150余位捐錢捐物者的姓氏。 其中大多數是女性。 他們通常節衣縮食,捐獻金錢、衣服和飾品。 此舉得到參軍記事李嵩、縣令李藻、布政司等官員的認可。
松江唐景樓是上海現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 是全國唐代景建筑中保存最完整、最高的。 總高9.3米,共21層。 建筑呈八角形,邊磚形成斜坡地面。 優越的。 每層都以斗拱、胸衣、柱子、檐篷、腰檐等形式疊成一座雍容華貴的經樓,每節大多呈八角形。
從下到上,第一層是海水紋座,刻有滾滾波浪。 第二層為圓形盤龍帶,上面刻有洞內的龍紋。 由于嚴重的風化,它已部分損壞。
第三層為蓮瓣卷云基座,分上下坡和中側面,刻有卷云、佛山和寺廟,還有一朵單瓣向上的蓮花。 第四層為臥獅浮雕,八腰,兩側各一獅。 前腿直立,胸部突出,面部殘缺不全。
第五層為上翹的唐草紋蓮座。 上坡刻花卉牡丹枝,下坡刻蓮瓣。 第六層為菩薩腰浮雕,八面各刻如意頭像門。 門內有一尊半結或全結結跏趺坐的菩薩像。 第七級為澀,無刻。 第八層為鉤形塊,四角各有觀景柱,兩柱之間刻有鉤形圖案的石欄板。
第九層為建筑下部,直徑76厘米,高46厘米。 上面刻著捐錢捐物者的姓氏。 第十層為柱體。 上段直徑76厘米,高177厘米。 佛頂刻有陀羅尼經,并有序言。 第八面有銘文6行。
第十一層是獅頭華蓋,八個角各有一個獅頭,嘴里銜著一條項鏈。 第十二層為連珠,雙半球,刻有蓮花和如意圖案。
第十三層為卷云紋支架,呈上翹的盤狀,上面刻有卷云。 第十四層是四大天王浮雕。 第十四層東南、西北、四面雕有怒眉天王像。
第十五層為八角形腰檐,翼角凸起,角端刻如意紋。 第十六層是盤龍柱。 第十七層為蓮花底座,雕有盛開的蓮花花瓣。 第十八層為底座,上下疊放。
第十九層為“佛像”浮雕,有十六尊佛像、菩薩、施主等。 第二十層為八角形尖蓋,分上下兩層,均帶有凸角。 第二十一層為棱形平蓋唐經幢,表面素凈,無任何雕刻。
1962年,松江唐京樓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2月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向校門衛登記后,即可進入校園欣賞經樓。
松江府系列已發布(點擊立即閱讀)
富城
醉白池
方塔花園
松江博物館
清真寺
==============
倉城
古橋
古街
古代園林
祠堂
古房子